iVOD / 157379

林倩綺 @ 第11屆第2會期第10次會議

Index Text
0 林委員倩綺:(9時4分)主席,各個立院同仁,大家好。本席今天想談談文化多樣性,文化政策不能走向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首先,我們來理解「文化」這兩個字,一個社會的文化代表著眾人的集體記憶,是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觀念與行為模式的內涵,文化是周邊的一群人主觀上對外界的異己感,以及對內的基礎情感,人們透過這些文化概念網絡來理解跟詮釋自己的世界。而文化是國家身分的核心要素,透過文化,一個國家民族得以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體,這種文化身分為國民提供了集體認同的基礎,並將人們凝結成一個整體。所以任何政府在推動文化時,都應該要注重文化的多樣性與平衡,避免文化政策過於單一化,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民主多元社會的國家,強調各民族平等地位的一個文化相對論的想法非常重要,在訂定文化政策的時候,應該考慮各族群歷史環境跟社會背景。
1 為何強調文化多樣性呢?臺灣,我們曾經經歷了原住民、尼德蘭、西班牙、明朝、清朝的移民潮、日治時期以及國民政府遷臺後的影響,造就了今天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因此,我們在強烈的數千年原住民文化,有中華文化底蘊,日本殖民時期跟現代化、全球化影響的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體,這些時期歷史內涵所成為的族群、文化、社會,全面構成一套意義的網絡,是所謂的本土文化。因此,我們在強調所謂本土文化的時候,不能忽略我們曾經有過的歷史。因此,在文化政策上強烈的本土文化取向,現在常常都伴隨了政治意識的訴求,例如促轉會的轉型正義、人權博物館以及不義遺址,都走向單一文化的這個導向,因此,在這個公共活動當中,都可能讓本土文化與臺灣文化混為一談,帶著狹隘敵對等級制度的想法,這樣只會將文化政治工具化,而忽略掉了社會內部文化多元共存的實際狀況。
2 因此,本席強調,本土文化應該加強國人的身分認同,然而對於中華民國來講,臺獨帶著地域主義的狹隘本土文化觀點,已經將整個社會帶來了社會、政治、文化的質的轉變,本席在這邊先不討論所謂肯定臺獨,還是負面剖析臺獨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人的角度,去探討我們目前的文化政策,不應該將本土文化帶入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尤其是在兩岸關係非常緊張的背景下,這樣一個政策目標有我們的戰略意義。因此,本席提出文化的多樣性與平衡歷史、認同根基的重要性,尊重過去存在的事實,不要踏入文化民族主義的陷阱,謝謝。
3 主席:謝謝林倩綺委員的發言。
4 接下來請登記第3位張嘉郡委員發言。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122
meet_id 院會-11-2-10
speakers ["韓國瑜","麥玉珍","林倩綺","張嘉郡","楊瓊瓔","陳菁徽","許宇甄","羅廷瑋","洪孟楷","吳宗憲","羅智強"]
page_start 115
meetingDate ["2024-11-22"]
gazette_id 1139801
agenda_lcidc_ids ["1139801_00003"]
meet_name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第10次會議紀錄
content 國是論壇
agenda_id 1139801_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