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1257
羅廷瑋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
Index | Text |
---|---|
0 | 羅委員廷瑋:(10時51分)謝謝主席,有請部長。 |
1 | 主席:請部長。 |
2 | 潘部長文忠:委員好。 |
3 | 羅委員廷瑋:部長好。部長擔任部長七年多了,史上任期最長,520要卸任,功成身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我想跟部長恭喜,恭喜的是對自己好一點,接下來的時間給自己更多。 |
4 |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謝謝。 |
5 | 羅委員廷瑋:部長也辛苦了,從現在開始,應該可以更暢所欲言。部長,在教育方面有沒有什麼遺憾、還沒做的? |
6 |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謝謝剛才委員這樣的鼓勵,因為教育真的很繁複啦!這幾年也確實一步一步的跟教育部的同仁來處理,也有很多方案、法案是得到大院的一些支持。我講真話,以這幾年教育部,投入學前的不管機制的建置等等措施,從經費、機制的建立其實是相當大的投入。但如果從今天召委安排的這個,我自己覺得這麼多年大家、政府一起努力,臺灣的出生率仍然還沒有看到顯著的提升,而少子女化後對教育的影響,還在持續的觀察。以這樣的關鍵,未來不管是教育部門或整個政府,對這個議題還是要持續不斷的來做,因為現在變化太快了。 |
7 | 羅委員廷瑋:我原本是想問你高等教育的一些理想,我個人覺得大學教育是培養精英的話,其他各路職業教育培養不同產業所需要人才也是一種理想嗎?廣設大學讓高等教育普及率變高是一種理想嗎?這些我們都想要問一下,到底在我們心目中的答案是什麼?其實上述兩種理念在各方面都是有衝突的,教育是百年大樹,人才培育真的不易,可是我們推出的政策有時候只是救急、撒再多的錢、理由再好聽,都沒有用。待會的質詢我想先問部長4個問題,但不用急著回答,心中想一下,學生是否快樂學習?學生是否已經整體帶上來?教育的品質是否提升?以及教改是否能夠感受到成功?民國83年410教改訴求,開啟臺灣高教之濫觴,410教改廣設高中跟大學,變成當時教育政策的一大核心主軸,當中有4大訴求:主張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的基本法。部長,請問當年教改的理想落實了嗎? |
8 |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這裡頭有很多項都是逐步在展開,有一些已經推行,像教育基本法都定了。小班小校如果在中小學,我比較資深,我在任教的時候,臺灣一班小學生進來是64個。 |
9 | 羅委員廷瑋:是,是沒錯,但是您資深了。 |
10 | 潘部長文忠:對,是我在小學服務當時的人數,而且還是二部制喔! |
11 | 羅委員廷瑋:我想還是要讓您知道現在的狀況,受少子化的影響,按理小班小校目標雖然不難達到,但現在除了人數太少的小校會被廢校消失外,各縣市依然有不少的學校班級數超過30班以上。至於高中教育的階段,班級人數更多,公立學校每班人數仍有35人,私校更有不少高達45人左右。廣設高中的目標,希望五年內達到同年齡20%的人可以上大學,設定這樣子的門檻是希望維持大學的教育品質,希望在紓解升學壓力的前提下,維持大學的優質目標,同時人才合理的分流,但是有嗎?全國最高峰總校數達167所,大學多到人人都有大學念,甚至還有不少大學因招不滿學生面臨退場危機,教育的品質是否有提升?我們自己做民意代表也時不時接到了高中、大學端打電話來問,可不可以幫忙協助招生?大學破百間以後,升學壓力就消除了嗎?並沒有。現在的高中學習歷程設計讓學校活動社團消滅了,更多是大家都要去上補習班學才藝,學生是否有達到快樂學習也是我們應該要探討的。 |
12 | 廣設高中卻未能兼顧普高跟技職的均衡發展,造成了高中數量大幅增加,卻傷害了技職教育。我本身就是職業學校畢業的,當前造成臺灣技職體系弱化的困境,技專校院卻增加,進用的師資、辦學方向卻朝向一般大學來前進,重要研究、輕實務,致使技職教育學術化,消失的高職在整個升學導向趨勢同樣重升學、輕實務,有照顧到念完高職想實際就業的學生利益嗎?這個部分我也要再另外補充,有同學、家長會的家長跟我們講,目前體制上,高中轉高職學生的學分會被承認,高職轉高中的學分時數卻不足,導致高中學校不被承認學分,導致這條路上很少人去走,都是以重考居多。當然中投區也有適性輔導轉系的招生,但都會遇到公立學校不願意丟出名額,大部分都是私立學校釋出善意,名額居多,導致適性輔導媒合的成功機率不多,這都是我們在第一線實務上所遇到的狀況,這就是民眾給我們實際的反映。 |
13 | 部長,李遠哲先生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對於當年推動教改,他直接說當年教改會提出的只是建議而已,他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教育部長,在教改議題上一直追著他打,是因為2000年政黨輪替的時候,他支持民進黨,看起來他覺得背黑鍋、很委屈。我個人認為真的很遺憾,教改的問題不是他支持哪一個政黨,而是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政府不擅長去處理灰犀牛的問題,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早在民國93年陳水扁總統執政的時期,監察院報告就已經糾正並示警,當時的部長是杜正勝。適度擴張、擴充高等教育容量雖然是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的主張,但是近年來大專院校一直快速的改制增設,導致師資水準追不上學生的成長,大學院校生師比年年增高,教育資源一直嚴重地稀釋,教育品質惡化的傾向,教育部雖然提出了要建立退場機制,以淘汰不具競爭力的學校,另鼓勵學校整合。其實我們看到這些都是它當時所做的言論,很多很多的言論包括我隨便節錄幾段:82學年度,我國大專院校125所,學生人數是68萬9,185人,但至92學年度,學校的成長數是167所,10年中,總計增加45所大專院校,成長了百分之三十三點多,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顯然提供教改人士所說的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下,教育部順應而快速地鬆綁,造成大專學校快速地增設,而我們現在就在面對這樣子的問題來做一個探討。我想,同年度有很多的數據都提出,我們當時的教改建議竟然變成了我們現在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我想教育部順應教改人士的訴求雖然值得肯定,但是教育資源成長有限,在成長人口逐漸趨減之下,我們看到高等校院短期內急速的改制跟擴充,再來提出退場機制,無異是浪費社會的整體資源,且易引發整個社會爭議。我剛剛為什麼說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因為您目前也即將要卸任了,您對於這樣子的一個亂象認為我們該怎麼辦? |
14 |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早上有多位委員在關心,我要再講,當時410包含行政院組成的教改諮議審議會,當時的時空背景,臺灣在戒嚴時期之後,在教育上確實是產生比較多的限制,所以才有410的倡議,也因為很多的教育上是比較回到標準的這種要求,所以才有教育的鬆綁。如果以當時的時空,我相信可以理解當時社會所期待的是臺灣的教育應該可以更多元、活潑,因為很低的大學入學率,在當時只有百分之二十幾,說真話,如果以臺灣整體的發展來看,會覺得適度去擴充的這個建議以當時的時空可以理解,因為從87年後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的出生率是一直在不斷地往下修正,我比較公允地來講,以現在來看會覺得當時為什麼設那麼多,但是當時臺灣幾乎是…… |
15 | 羅委員廷瑋:當然,我們現在是說時空背景嘛! |
16 | 潘部長文忠:不只李遠哲院長,有好多人都是我們現在熟悉的…… |
17 | 羅委員廷瑋:所以我才會提出杜正勝所說的,他當時就已經有在示警了,並不是我們最近才事後諸葛地來說這些之前的錯,從當時杜正勝這樣說到現在也一段時間了。前面四個問題我剛剛有問到,在監察院的報告裡面有總結,監察院說今日重新審視,有很多當年的訴求已經達成了,但論及目標及效能則否,我們是否能更簡單地問:學生是否快樂學習?我們的孩子是否已經有帶上來?教育品質有沒有提升?教改是否真的成功了?恐怕是負面的結果仍占絕對高的比例,分析其原因,我們看到教育部長更迭頻繁、政策無法持續一貫、教改的配套措施不夠周延即躁進實施、教育資源不足即超速廣設校院。我想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都在講百年大計,所以一直在談教改、教改,教改改到現在必須面對的是要不斷調整的問題,就像我們剛剛前面所提到的,政府不擅長面對灰犀牛,那少子化的浪潮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是今天才少子化,前人不斷地提醒,就是杜正勝當時所示警的,監察院也提出糾正,但是我們的政府卻好像完全不去面對這個危機的到來,那為何政府就是視而不見?也希望教育部真的要虛心檢討教改政策的狀況,儘早調整對策,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永遠變成教育部的白老鼠。 |
18 | 我的時間已經到了,但是我要跟你講,其實對於吸引僑生人才以及臺灣高教人才的流失,我們都非常地關注,我們對這些都有準備議題,但是時間有限,雖然您準備卸任了,但是底下有許多的同仁以及長官都還在,我們應該要來面對這個問題,我自己的政策也一直在推,我們的國教希望向下延伸,這是我們日後希望能夠探討的題目,我們更希望教育部在這個部分能夠一起來努力。最後我要提醒部長,您在這個質詢台有答應過我夜光天使的部分,我希望不會因為換了部長…… |
19 | 潘部長文忠:不會啦!我們署長一直積極地跟臺中市政府聯絡。 |
20 | 羅委員廷瑋:也希望您能夠幫我們再盯一下,我想教育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延續下去,拜託您,好嗎? |
21 | 潘部長文忠:是。 |
22 | 羅委員廷瑋:謝謝部長。 |
23 |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 |
24 | 主席:我們先休息5分鐘,謝謝。 |
25 | 休息(11時4分) |
26 | 繼續開會(11時9分) |
27 | 主席:好,現在繼續開會,接下來我們請葛如鈞委員。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166 |
---|---|
meet_id | 委員會-11-1-22-8 |
speakers | ["柯志恩","萬美玲","洪孟楷","郭昱晴","陳培瑜","吳沛憶","林倩綺","陳秀寳","羅廷瑋","葛如鈞","林宜瑾","張雅琳","葉元之","吳春城","范雲","張嘉郡","羅智強","徐欣瑩","牛煦庭","廖偉翔","莊瑞雄","劉建國","王鴻薇","陳冠廷"] |
page_start | 99 |
meetingDate | ["2024-04-17"] |
gazette_id | 1133001 |
agenda_lcidc_ids | ["1133001_00004"]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教改30年廣設大學及技專升格如今面臨整併退場之問題及對策」 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33001_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