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林委員宜瑾:(11時25分)謝謝主席,有請部長。 |
1 |
主席:請鄭部長。 |
2 |
鄭部長英耀:委員好。 |
3 |
林委員宜瑾:部長好。臺灣的科技產業在國際上現在有非常亮眼的表現,所以我想科技島的形象在國際舞台確實是有聲有色,不只半導體產業,還有我們的人工智慧、太空發展等等。我想這些對於國家的經濟、國力是至關重要的場域,所以臺灣勢必要維持這樣的一個引領的作用,要強化軟硬體,才能不被世界超車,重點就是完善的人才培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不過的事情,所以STEM領域的人才培養更是重中之重。 |
4 |
大家最近都在說人才荒,各國面臨STEM人才短缺的問題,臺灣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從2016學年度開始,大專院校STEM領域學生的占比有微幅的提升。在2023學年的占比微升到34.2%,但整體的人數是持續下降的。2011學年的時候還有48萬人,到2023學年的時候只剩37萬人。當然我們知道這是受整體少子化的浪潮影響,可是如果說臺灣的競爭力因為少子化的浪潮所淹沒,我想也不是大家樂見的。所以本席認為,如何培養更多的女力來加入STEM的領域,或許是一個解決困境的解方。 |
5 |
我們檢視一下高等教育女性畢業於STEM領域的比例,自2008學年到2022學年,15年的時間雖然女性的占比確實有微幅的提升,從22.7%到26.16%,其實也提升了3.46%而已。除了提升的幅度不高以外,其實整體的比例還是偏低。我們再看看大專院校各領域學生人數的性別比,這個性別隔離的現象還是很明顯,尤其是像資訊、通訊的科技,或者是工程、製造、營建等等這些領域,女性的占比還是真的偏低,都不到三成。我可以理解教育部、國科會其實都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也推動了不少策略要鼓勵女性來投入STEM的領域。那想要請教部長,採取了諸多的策略,女性在STEM領域占比卻持續偏低,沒有明顯提升,部長你認為原因是什麼?要怎麼樣處理才有機會讓它突破超過三成? |
6 |
鄭部長英耀:謝謝委員關心我們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確實它是關係到我們產業是不是能夠在全球繼續引領風潮,當領頭羊。我想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利用這個機會,我要再次的感謝我們所有的大學校長。為什麼?其實當我們看到STEM或者所謂的理工科的學生,因為人口少子化的關係,它有絕對值上的一個減少,但是事實上我們因為大學這些年來的跨領域,我們連文學院中文系的學生都在學AI,也就是說我們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的這一個所謂人文社會科學,他在大學端裡邊因為他的興趣,他也可以自己開發app。所以我覺得我們過去的這個統計數字,比較是傳統的一個思維,就是說都是理工的才叫做STEM,可是我們潛在的人文社會這個部分,事實上有很多年輕人已經在跨域學習。所以在未來能夠怎麼樣更清楚理解,我們整個人才培育跟產業上的一個需求,我想這個我們來…… |
7 |
林委員宜瑾:對,誠如部長您剛講,我們教育部其實有跨領域,就是說我們2021就開始推動大專院校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誠如部長您說的,我們是鼓勵學生跟教研人員來投入STEM領域以及跨領域的研究,那當然我們要建立所謂的女性友善的學習研發環境。可是我們來看教育部在2021核定了28校有55個案,隔年核定38校有92個案,可是2023年又降到24個學校、43個案子,到今年才只有11個學校、15個案子。全臺灣大約有150所大專院校,可是參與你這個計畫的學校,其實看起來並不多,不曉得部長你有沒有掌握到底原因在哪裡?是審核比較嚴格,還是說學校對參與這種計畫興趣缺缺? |
8 |
鄭部長英耀:跟委員報告,其實就我的理解,現在的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裡面,他們不管透過通識,或者有許多對他們學校的特色發展,那個能力的培養,譬如說coding這個程式設計等等的這些東西,大概都已經列為現在年輕人的一個基本的能力素養。那當然委員所提的那個絕對的數值,我會後再來了解,但是我相信以我們現在國立大學,大部分的學校在這個部分,我簡單來說就是他們並不會因為沒有這個計畫就在人才培育圖像上的減少。 |
9 |
林委員宜瑾:我們當然也希望精益求精…… |
10 |
鄭部長英耀:這個部分我們來看這個計畫數的減少到底是因為經費或者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我想會後我來更仔細的…… |
11 |
林委員宜瑾:好,因為我們如果觀察這項計畫的預算編列,2022年度是2億,那2023跟今年的預算也差不多二億多,可是我們看明年的預算,我們要審明年的預算,就上升到三億二千多。所以這個支持女性教研人員的培育女學生,其實也頂多加碼到一個案子最高400萬。所以我不曉得這個本來都二億多,為什麼明年突然變成三億二千多? |
12 |
鄭部長英耀:我們本來就是認可這個,特別是女性的STEM的人才,跨域人才上的培養本來就是大家共同的核心價值,大學校長他們也是都積極在推動。 |
13 |
林委員宜瑾:那就要再積極push,因為很明顯嘛!案子越來越少,就是說參加的學校也越來越少,可是我們經費確實是一直在編越來越多,所以這個部裡頭可能還要…… |
14 |
鄭部長英耀:跟委員報告,我們現在參與的大概我們的數據都超過一半以上,在女性STEM的這一個部分。 |
15 |
林委員宜瑾:好,那我說除了支持女性來投入這個STEM的領域外,鼓勵非理工的,就如同您剛剛講的非理工的人才跨界到這個STEM的領域,也是一種方法。 |
16 |
鄭部長英耀:是。 |
17 |
林委員宜瑾:所以教育部去年也有推出STEM的領域學士後專班,去年也是核定9個學校有33個班,可是只有4個學校,然後6個班開班。今年我們核定了17個學校,開了32個班,可是9月開始的秋季班,其實也只有5個學校,6個班來開班,所以看起來成班率不是很理想。 |
18 |
鄭部長英耀:跟委員報告,我自己從大學來,我也了解,因為有一些學校考慮到師資的這一個能量,怎麼樣確保教育的品質,那有一些學校能夠來支持,配合政策去培養更多的人才,學士後這個學分班的這樣一個人才。當然我們心存感激,但是也確實許多大學端他們本來就已經在跨領域,所以在校生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學生,學校也都提供一個跨領域或者學位學程…… |
19 |
林委員宜瑾:對,就是我們多元的提供管道。 |
20 |
鄭部長英耀:或者多元的管道在培養我們的人才。 |
21 |
林委員宜瑾:既然有那麼好的案子,我是覺得還是要…… |
22 |
鄭部長英耀:這我們來努力。 |
23 |
林委員宜瑾:來檢討,來更精進的作為,讓這個案子可以充分的被利用。 |
24 |
鄭部長英耀:是。 |
25 |
林委員宜瑾:我接著要跟您討論,就是之前有大學的校內性別友善廁所發生偷拍的事件,學生向學校的性平會申訴後,卻發生承辦人員應答有一些失專業的態度,讓學生感到很無奈。經過學校處理之後,其實該名承辦人員,我們知道他已經調離現職,可是性平委員就指出,該學校的性平會其實應該要設置兩名的承辦人員,可是學校端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第二個人員,以至於這個性平會其實到現在還是只有一個專責人員在處理那麼龐大的業務。 |
26 |
我想用這個案子我們可以來好好的檢視,就是說我們現在性平意識抬頭,各校通報性平的案件其實是逐年上升,所以我們勢必要有充足的人力來處理相關的性平業務。我想面對這樣的問題,現況當然我們很清楚知道,就是人才招募很困難、專業性不足、人員更迭也很頻繁,因為這個其實是很專業的,可能要去做一些定期的培訓,有相關的什麼背景,所以這個人員的招聘不是那麼容易,可是我覺得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去處理這件事情。所以是不是教育部這邊要來輔導學校端好好的處理這個性平人員的事? |
27 |
鄭部長英耀:我想性別平權已經是普世的價值,那我們所有的校長也都在現場,他們都聽到了,我相信在人力上怎麼樣讓他提供一個適當的專業人力,來協助學校性平工作的一個推動,我想我們一起來努力。 |
28 |
林委員宜瑾:對,我們不能讓性平會就是好像空有這個性平會在那裡,可是實際上功能不彰。有學生就指出現在學校的性平會很像沒吃飽又沒睡飽的菜鳥衛兵,就是缺乏人力跟資源,這個事實上是嚴重的。那我們再檢視各級學校的性平會設置辦法跟要點,當然這個是學務處跟秘書處來主責性平的相關業務,我想幾乎都有寫到要指派專人去辦理這個行政業務。那也有學校性平會規模比較大,所以會有兩個專責人員,我還是期待我們教育部必須要來掌握,就是我們是不是要好好的來輔導各級學校性平會的專責行政人員到底有沒有聘足這件事情,好不好?部長。 |
29 |
鄭部長英耀:我們來努力,來跟大學端合作,看怎麼樣來促成與提升這個品質。 |
30 |
林委員宜瑾:好,因為我覺得是這樣,第一個要盤點,就是我們有多少比例的學校沒有定期實施所謂職工的性平的在職進修。對於各級學校行政人力不足的部分,我想教育部也要來努力,好不好?因為這部分其實性平案件層出不窮,我覺得學校要有那個機制、有能力來處理這個問題,好不好?部長。 |
31 |
鄭部長英耀:是,謝謝。 |
32 |
林委員宜瑾:OK,謝謝部長,謝謝主席。 |
33 |
鄭部長英耀:謝謝委員,謝謝委員指正。 |
34 |
主席(范委員雲):好,謝謝林宜瑾委員的質詢,部長請回,我們下一位是張雅琳委員質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