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4429

林德福 @ 第11屆第1會期第20次會議

Index Text
0 林委員德福:(11時37分)謝謝大院主席江副院長,是不是請卓院長?
1 主席:請卓院長備詢。
2 卓院長榮泰:林委員好。
3 林委員德福:卓院長你好。卓院長,我請教您,因為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上漲率已經連續三年超過2%,通膨成為近年最受關注的議題,不過對於外界習慣定2%為通膨的一個警戒線,央行現在認為臺灣屬於小型開放的經濟體,採具彈性的物價穩定的定義應較為妥適。請問院長,採取彈性的物價穩定定義的作法,通膨警戒標準是不是成為變動的一個指標,是不是?
4 卓院長榮泰:先跟委員報告,我們今年預計會比去年好一點,今年是2.07,比去年稍微好一點,就是我們強力在穩定物價。我也知道民眾的一般生活、跟他生活息息相關的核心物價,他的感受會比較深,用平均來算,當然大家會認為好像跟事實有點差距,所以央行在精進整個計算的過程當中,我們請央行來說明。
5 楊總裁金龍:我跟委員報告,基本上大家一般都認為2%是一個警戒線,不過就一個small open小型開放的經濟體來講,事實上在2%左右應該都可以接受。
6 林委員德福:那政府和民間預測機構要依據哪種標準定義通膨?
7 楊總裁金龍:是,大概也是這樣子,大概也都是2%左右。
8 林委員德福:因為本席認為如果標準的彈性過大,會不會又造成預測單位各說各話?會不會?
9 楊總裁金龍:應該也是不會,我們所謂的2%左右這個也不是說短期……今年是這樣,事實上所謂的2%是中長期的平均數,也就是說,可能一年當中可以高於2%,然後有些時候會低於2%,但是中長期的時候,平均在2%左右應該都可以接受的。
10 林委員德福:院長,事實上從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乃至於要定義為通膨率,民眾關心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從荷包拿錢買東西不要變貴,但要怎麼樣讓民眾不覺得買東西變貴?本席認為二十多年來,國內民眾所得差距極端化,貧富差距持續加劇,就是近年來持續討論,卻又無藥可醫的一個問題。請問院長,到底貧富差距、所得差距極端化是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國家下不可逆的一種現象呢?
11 卓院長榮泰:不可否認它是一個因素,但是政府都會用很多其他的方法、手段去平衡這些數字上的差距。其實我們最近公布的111年數據是6.15,相較過去來講,並沒有明顯的增加。但我還是再次強調,公平的分配才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指標。
12 林委員德福:我瞭解,但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啊!針對所得差距極端化,院長,你認為要採取哪些方式可以緩和衝擊呢?
13 卓院長榮泰:所以這幾年,剛剛也提到政府從中央預算對地方的補助很多,也有很多的政策,包括社福、包括政府投資、對家庭的政府投資,以及在課稅的合理性方面。另外,就是很多的實物給付,實際上給予一些在政策上支持的實物給付等等都讓我們的所得差距會降低。在數據統計上,是從7.5降低到大概5.7。
14 林委員德福:所以你認為目前政府所擁有的政策工具是不是都已經派上用場了?
15 卓院長榮泰:政策工具都有,但最主要還是能夠全面有效率地落實執行下去,我想中央、地方政府都應該很努力在照顧一般人民的生活。
16 林委員德福:院長,媒體報導政府面對通膨的作為,央行認為伴隨全球化走向零碎化等結構性因素的轉變,供給面不穩定性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面對供給面通膨的衝擊,貨幣政策效果相對有限,如果能搭配從供給面著手的財政政策等因應措施,有助於讓穩定物價發揮更大的成效。我請問院長,央行所說的財政政策,哪些是現在政府已經實施在物價穩定上的,你認為有哪些?
17 卓院長榮泰:我請央行說明。
18 楊總裁金龍:我跟委員報告,事實上這幾年,我們的物價跟歐美國家相對比較穩定的是在供給面,我們是實施供給面,譬如對油電的absorption、它的一個吸納,這是供給面的部分。另外,關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的調降,這些都是供給面。
19 林委員德福:總裁,那個其實是我們超徵,你看這兩年,包括所有的電費、台電的損失,等於它的虧損五千多億也是政府去補貼,這個都是人民的納稅錢。其實主要就是因為它虧損連連,講實在話,再進一步去探討,主要是它政策開始的時候就有偏掉,才要補貼那麼多,不然台電為什麼會虧損連連、五千多億呢?對不對?
20 卓院長榮泰:不全是這樣,它負擔很多的補貼政策。
21 林委員德福:我瞭解啊!
22 卓院長榮泰:所以再補貼回去,只是它這一部分的稍稍彌補,未來我們已經希望台電相關電費的補貼政策能夠回歸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去,就不會把帳都算在台電身上。
23 林委員德福:院長,其實從520你就任行政院長後,當然臺股大盤高點從兩萬一千三百多點上漲到兩萬三千四百多點,短短30個交易日,臺股大漲了兩千多點。就本席觀察,從臺股今年年初開紅盤到現在,幾乎可說是從一萬七千多點持續上漲不回頭。請問院長,年初至今臺股上漲五千多點,到底是我們的整個經濟表現強勁帶動股市?還是去年我們整個經濟景氣低迷,今年是復甦的回溫,所以才有這樣的一個反彈力道而導致?你的看法呢?
24 卓院長榮泰:在這種國際情勢底下,我想任何政府的進步跟財政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人民才是最大的功臣,大家一定是通力合作,再加上產業,有產業的政策、有產業各項的方針,尤其是在高端的產業、高科技的產業當中,帶領臺灣很多中下游的產業集體發展,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更有能力從事更多的數位轉型、淨零轉型。
25 林委員德福:那你認為……
26 卓院長榮泰:同時我們也希望厚植國力,把這些多增加出來的國家實力,能夠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27 林委員德福:那是好的一面,又或者可能臺股已經有炒過高的疑慮,投資人應該要注意投資的風險,你認為有沒有需要去注意?
28 卓院長榮泰:每個投資的廣告都會下這一句話:投資者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他應該算準自己的能量,以及對未來情勢的掌握,能夠精準的投資,這樣才是最有保障的。
29 林委員德福:院長,事實上臺股和美股一樣屢創新高,從一般角度來看,主要還是受惠經濟基本面支撐,以及對未來整個景氣的預期。按照央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討論的預期,楊總裁表示今年內內、外需會回溫,因此調高經濟成長率3.77%。我請問院長,今年經濟成長率向上調,你怎麼來看臺股未來的整個前景?你有什麼看法?
30 卓院長榮泰:經濟成長率跟臺股應該有相當關聯性的互相作用,如果經濟穩定的話,大家、人民的投資意願高,股市能夠穩定,這也會回到我們經濟的整體發展。
31 林委員德福:目前……
32 卓院長榮泰:至於剛剛央行的準備,是不是請央行說明一下?
33 林委員德福:目前整個臺股大盤是不是已經提前反映經濟成長率的上調?還是經濟成長後勢可期,臺股大盤上攻的空間仍舊大有可為?總裁,你有什麼看法?
34 楊總裁金龍:是的,我想剛才剛好委員也有提到,就是國際的股市都是,像美國也是創新高,歐洲也是創新高,日本也創新高,日本只是在它創新高以後再稍微回檔。臺灣當然也是一樣的,就跟國際盤差不多,不過我們臺灣有另外一個原因,也就是因為我們的科技產業,特別是AI的這個議題,跟我們的出口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股市才會節節上升。
35 林委員德福:所以臺股大盤屢創新高,你認為會不會已經達到瓶頸,投資風險大,投資人要小心?
36 楊總裁金龍:是,那是當然,剛剛委員也有講到,我們臺股從1萬8,000點一直跑到2萬3,000點。
37 林委員德福:對啊!
38 楊總裁金龍:而且好像沒有回頭,事實上這個是一樣的,就是投資人應該要居高思危。
39 林委員德福:院長,央行表示國內經濟上半年受惠,誠如剛剛總裁所提的人工智慧AI的熱潮,相關產品出口暢旺,國內下半年則是輸出穩健的成長,帶動民間整個投資貢獻轉正,而且民間消費的動能延續,是支撐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
40 楊總裁金龍:是。
41 林委員德福:再加上主計總處今年預測整個經濟成長率是3.94%,我請問院長,目前國內經濟動能持續好轉,經濟基本面有所支撐,你認為到明年上半年,國內經濟景氣有沒有持續向上的機會呢?
42 卓院長榮泰:政府一定會提出前瞻的政策,穩定的執行,讓人民對國家的未來深具信心,那麼他自己應該謹慎地選擇他投資的各種品項,跟政府的政策相結合,這樣看起來的話,臺灣穩定的經濟發展,不管是很多世界有名的學者也好,或是企業者也好,都認為臺灣未來會有很長一段相當光明的時間。我們一定要提供穩定的政策,這是必要的。
43 林委員德福:照卓院長講的,如果國內景氣持續地回溫,臺股大盤未來是不是還有期待向上的空間?你的看法呢?
44 卓院長榮泰:這需要努力,大家一起努力!
45 林委員德福:大家一起努力!另外,我再請莊部長一併上來,請總裁跟主委先回去。卓院長,財劃法在民國88年修到現在為止,已經經過了25年,因為我在財委會算是資深,也經過很多次的修訂,但是以前每一次只要修,各縣市的財政局局長來、有的首長來,但是為什麼沒辦法達成共識?因為他都是站在自己本身的立場觀點來看整個財劃法未來要如何修、如何分配,但是其實要是這些縣市……因為縣市不是只有藍的,綠的也有,甚至於綠的他們也提出應該要修正財劃法。而且在上上個禮拜還是上個禮拜,我們財委會有一個臨時提案,就是一定要在下一次我們開會前,由財政部提出你們的版本來審,那到底現在的進度如何?在下一次會期開始的時候會不會提出來、併進去審查?部長,你有什麼看法?
46 莊部長翠雲:跟委員報告,您在財委會很久,您也知道25年來行政院曾經提過5次的版本,但是都因為沒有共識,所以沒有能夠完成修法……
47 林委員德福:這次要是有共識呢?
48 莊部長翠雲:這一次我們其實已經去調查過各地方政府對於分配的指標表達意見,但是非常的分歧,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必須要去凝聚共識,到目前來說分歧性很大。上一次財委會通過那個決議,是建請我們提出版本,這個部分我們近期會再請地方政府還有相關部會來開會討論……
49 林委員德福:要是財委會大家取得共識,你們要不要提版本?我就是請教部長跟院長嘛!
50 莊部長翠雲:所謂的共識就是第一個,地方政府對於分配……
51 林委員德福:就是大家認為應該怎麼樣分配比較合理。
52 莊部長翠雲:對,現在問題還是很分歧。
53 林委員德福:很分歧那是你講的!
54 莊部長翠雲:是,事實如此。
55 林委員德福:但是我們有徵詢過,事實上很多縣市他們已經有達到某種共識,認為說應該要來修,而且那個比例應該要怎麼調,因為25年來都沒有調、沒有變嘛!對不對?
56 莊部長翠雲:委員您提……
57 林委員德福:我認為中央不要集權又集錢,因為只要修到一個合理的,大家能夠接受,中央應該要接受。
58 莊部長翠雲:委員,其實中央每年釋出總共有八千多億到地方,統籌分配稅款四千多億、一般性補助款兩千多億,以及重大投資計畫也達到兩千多億。
59 林委員德福:問題是你們分配的有時候讓人家不能接受,就是你沒有照人口比例還有貢獻度有多大,其實部長你也很清楚,過去為什麼他們有意見?就是分配不平均,而且讓很多縣市認為說嗷嗷待哺,而且它真的需要很多的建設,又沒有辦法拿到很多中央的補助,它貢獻度很多,但是拿得很少,我認為這應該要提出來。
60 卓院長榮泰:謝謝委員的指教。
61 主席:謝謝林委員,謝謝卓院長。
62 吳秉叡委員之質詢以書面提出,請行政院書面答復,並列入紀錄,刊登公報。
63 委員吳秉叡書面質詢:
64 面對中國經濟衰退,政府應加強相關對應措施,俾免社會、經濟、金融及產業遭受連帶衝擊。
65 國際局勢概述
66 2018年7月起,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第一波加徵關稅措施後,美中自此開啟互課關稅報復的關稅戰爭,自此,中國高科技發展受限,同時也開啟了緊張的地緣關係。
67 緊接著,COVID-19疫情於2020年初開始蔓延,並迅速擴散至世界多國,逐漸變成一場漫長的全球性大瘟疫。COVID-19疫情對人類造成嚴重的衝擊,影響的層面涵蓋衛生健康、社會、經濟、金融及產業發展,乃至於國際關係等領域。
68 2022年2月,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引爆自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延續至今仍未歇息,除了帶動西方國家與俄國緊張局勢外,更深深影響到包括美中爭霸所延伸的西太平洋地緣緊張局勢,以及中東地區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的激烈衝突。
69 總體而言,近6年來的國際局勢,不論是地緣衝突,或是COVID-19疫情蔓延,都對世界各國產生空前的衝擊,全球大小經濟體幾乎難以置身事外。
70 COVID-19疫情帶來未曾想像過的災難,各國為挽救遭受嚴重衝擊的經濟,紛紛採取量化寬鬆(QE)的貨幣政策,致使大部分國家因過多的貨幣供給,造成2020至2021的兩年間,股市、債市、房市、以及風險性資產的全面飆漲。2020年3月開始推出QE政策後,截至當年年底的9個多月期間,全球股價平均上漲68%,2021年續漲20%。投機與暴利造成一波新的財富重分配,且更擴大全球貧富差距。
71 2022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引發了原物料、石油及糧食價格大漲,更加重前述資金寬鬆效應之外的通膨壓力,這對全球造成重大衝擊,我國自難倖免。
72 2022年全球平均通膨率7.6%,歐美更普遍創下10%左右的通膨新高。為對抗通膨,歐美國家爰於2022至2023年間,採行量化緊縮(QT)及40年來最猛烈的升息政策,各國開始緊縮貨幣。
73 因升息而造成各國股市、債市、房市及其他各種資產價格全面下跌,全球股價在2022年間平均下跌20%。
74 本(2024)年元月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專家表示:「2024年全球經濟將面臨非正常的局面,同時也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放緩將加大全球經濟風險。」這一點,吾人應當特別注意。
75 中國進入經濟衰退期
76 中國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之後,除高科技產業發展受到嚴重限制外,又接連受到疫情衝擊,國家錯誤的封控政策導致經濟發展一蹶不振。
77 此後5年,中國經濟屢遭打擊,包括3年疫情肆虐、生育率暴跌、青年失業率衝高,以及房地產市場接連爆雷。經濟學家紛紛發表「中國將經歷停滯的十年」的預測。
78 如一般預期,中國開始進入經濟成長的停滯期,民間投資低迷,出現逐年下降趨勢,2023年以降,整體投資額明顯減少,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因而大幅衰退,出現經濟蕭條的前兆。
79 人口成長率下降是中國經濟衰退的另一現象。由於長期獨生子女的政策,中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遠快於日本。1980年至2020年期間,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從1.75下降到1.29;相同時期,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從2.74下降到1.28。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人,這是自1960年代初大饑荒以來,人口首次下降;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在大饑荒後的嬰兒潮(1962~1974)開始退休,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2023年萎縮幅度更進一步擴大到208萬人,中國的人口紅利快速消失,少子化加上高齡化讓中國的經濟停滯雪上加霜。
80 中國自1980年開放住房商品化起,房地產業迅速膨脹為經濟巨獸。2019年房地產占國內生產毛額的7.1%;若納入其周邊關連產業,則總貢獻飆破國內生產毛額的62.3%。房地產亦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4.0%、占銀行放款的29.0%、占財政收入的38.1%,以及占家庭財富的59.1%;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興衰牽動整體經濟。
81 惟在2016年「房住不炒」的政策轉變下,房市怪獸終於轟然倒塌。2019年2月爆發首起建商違約事件後,一發不可收拾,2023年底計240家大型建商貸款違約,金額達人民幣2,707億元,占全部違約金額的38.0%,尚有1,281家建商票據違約,占全部逾期家數的54.4%。
82 巨型建商恆大集團於2021年宣告違約,留下人民幣2兆4千億元的巨債,以及遍布全國上百萬套的「爛尾樓」;2年後,碧桂園亦步入後塵。2023年底,於中港上市的181家建商中,已有71家爆發違約;這些企業的負債達15.4兆人民幣,占整體GDP的12.2%。
83 雖然北京當局於2023年7月緊急放寬房地產融資,包括解除限貸令,只要購屋即適用首次房貸優惠利率,並下調首貸利率0.1%,且折半首付比率至兩成。其次取消每戶只能持有一間住宅的限購令。部分城市亦悄然撤除限價令,即房價只能在指導價的一定區間內幅度,藉此刺激房市。
84 但為時已晚,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回天乏術,正一步步帶動全國經濟下滑。
85 金融業首當其衝。2020年17家國有與股份制銀行的建商不良貸款(NPL)暴增五成,並觸發27起銀行擠兌事件。最大民營金融集團中植系也因投資地產失利,於2024年1月申請破產,資產規模達人民幣3.6兆元。期間,保險巨擘中國人壽與第三大財富管理海銀控股,也遭建商交叉違約的牽連。
86 房市風暴接著衝擊地方財政;2023年契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以及耕地占用稅等相關稅收年減2.4%,連續4個月負成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更連續24個月負成長。收入短絀導致179家各城市投資建設公司商業票據逾期兌付,涉案金額累計156億人民幣。
87 中美貿易戰、COVID-19疫情及房地產風暴更嚴峻的後果是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大舉撤離。擔憂金融泡沫爆破,2019年~2023年間,外資撤離中國的金額估計高達3.3兆美元,受此影響,2023年2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收在7.104,較2019年以降的高峰重貶12.7%,貶值的趨勢未歇,到2024年6月底,已經來到7.27。股票市場更是一蹶不振,滬深300指數從2021年2月10日歷史最高點5,807.72點,跌至2022年底的3,871.63,跌幅達33.33%,後來又跌至2024年2月2日的最低點3,179.63,三年間,滬深300指數跌幅高達45.25%。從2022年底至2024年2月的最低點,中國股市暴跌已導致投資者損失2兆美元(約新台幣63兆元)。中國經濟正面臨股匯雙殺、內外夾擊的完美風暴。
88 日本野村證券公司示警,2024年中國將持續出現大規模的建商倒閉潮,標準普爾(S&P)也預期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僅2.9%,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測中國的經濟恐長期走緩,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更直言中國經濟將長期陷於零成長。總之,中國經濟已確定衰退,再崛起的機率相當渺茫。
89 在青年失業率方面,2023年6月份,16至24歲年齡組的失業率連續6個月攀升,在6月份達到了創紀錄的21.3%。之後,中國國家統計局停止了公布該項統計,後來,在改變計算方式後,去年12月份的青年失業率是14.9%。
90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4年1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下降0.8%,降幅比上月擴大0.5%,連續第4個月處於通縮區間。同一時間,生產者價格指數也下降2.5%,表明經濟持續疲軟。去年7月份開始,中國陷入通貨緊縮,除8月份短暫反彈外,此後一直持續下滑。中國正經歷自25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
91 雖然通貨緊縮讓民眾消費商品更加便宜,但它對整體經濟構成威脅,因為消費者傾向於推遲購買,期待進一步降價。而需求不振將迫使企業減產、停止招聘或進一步裁員,同時還可能不得不對現有庫存打折,嚴重影響企業獲利,導致整個經濟走向衰退。
92 在此要提醒的是:中國所發布的統計數據通常是不可信的,這已是國際上眾所皆知的事實。不管大至經濟成長、進出口貿易、金融市場或就業及物價統計……,小至地方政府稅收、企業生產、人口統計或災害損傷,都是按照政治性的目的加以修飾或竄改。這一點,政府決策或研究單位不可不慎。
93 疫情後,中國經濟復甦已經失敗
94 前已述及本(2024)年元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專家表示:「2024年全球經濟將面臨非正常的局面,同時也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放緩將加大全球經濟風險。」彭博分析更認為:中國三年疫情大流行後的復甦已經失敗,而持續推出的刺激措施也未能填補房地產行業下滑留下的巨大缺口,經濟下行風險明顯加大。如果中國房地產危機引發金融危機,就像1989年的日本和2008年的美國那樣,中國經濟確實將出現萎縮。
95 我國中央銀行也在本年6月20日的分析報告中表示:中國經濟復甦不穩將擴大金融風險。央行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疲軟的具體跡象包括:2018年至2023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5.3%,低於2008年至2017年平均8.3%,更難以與2001年至2007年的10.9%高成長相比。」又說:「中國近年房市景氣不振,影響民眾消費信心下滑,消費需求轉疲外,多數地方融資平台因缺乏資金支付利息,加上景氣復甦遲緩,地方財政收入疲軟;中國人行為穩定房市,持續寬鬆貨幣政策挹注市場資金,進一步加劇地方政府債務累積,金融風險隱憂擴大。」
96 港澳與中國密不可分
97 香港澳門與中國經濟相互依賴,中國經濟走向衰退,港澳無法倖免;國際貨幣基金(IMF)早前估計,中國2024年的GDP成長率將只有4.6%,而香港則跟隨下修至2.9%。
98 香港曾是活躍的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併稱為「紐倫港」。但自2019年港版國安法施行後,移民加劇、外資撤退,加上3年疫情的摧殘,各項財經指標都大幅衰退,乃至被謔稱已成國際金融廢墟。
99 面對中國經濟衰退,政府應加強相關對應措施,俾免社會、經濟、金融及產業遭受連帶衝擊。
100 一般預測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會在去年5.2%的基礎上減緩至4.8%,明年將進一步降至4.5%。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的經濟比重約為18%,我國做為中國的鄰國,產經貿易與金融交易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101 為免社會、經濟、金融及產業遭受中國經濟衰退的連帶影響,政府應加強注意相關監理,擬定合宜策略與措施以為因應。
102 (一)加強國防,密切注意中國為降低經濟衰退在國內的民怨壓力,而可能採取對我國不利的軍事攻擊。
103 (二)協助台商自中國撤資後的必要支援,包括協助資金轉移、建構國內優質的投資環境,以及協助轉往包括新南向政策在內的國家及地區。
104 (三)密切控管我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及港澳地區包括授信與投資的曝險。雖然我國在中國及港澳地區的金融曝險比率仍在主管機關的政策限額內,惟仍需未雨綢繆,擬定合宜的退場機制,持續關注局勢變化,在第一時間採取保護我國金融機構資產安全的行動。
105 (四)協助我國企業受中國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的衝擊。中國政府於本年6月15日起終止134項「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政府宜擬定合適的對應措施,給予遭受衝擊的企業必要的補貼或輔導。
106 (五)調整貿易夥伴,分散可能的風險。雖然我國與中國的貿易依賴度逐年降低,2020年台灣出口到中國及香港占43.9%,2021年降到42.3%,2022年38.8%,去年持續下降到35.5%,到今年首季再降到史上最低的30.8%。政府仍宜持續積極拓展其他貿易夥伴,尤其應加速擴展各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乃至於以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終極目標。
107 主席:下一位請黃珊珊委員質詢。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180
meet_id 院會-11-1-20
speakers ["韓國瑜","江啟臣","羅明才","張智倫","涂權吉","沈發惠","徐富癸","賴惠員","吳琪銘","鍾佳濱","鄭正鈐","謝龍介","謝衣鳯","林德福","吳秉叡","黃珊珊","丁學忠","呂玉玲","張宏陸","郭昱晴","陳培瑜","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許智傑","林倩綺","葉元之"]
page_start 89
meetingDate ["2024-07-02"]
gazette_id 1136401
agenda_lcidc_ids ["1136401_00004","1136401_00005"]
meet_name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0次會議紀錄
content 對行政院院長報告施政方針繼續質詢─ 繼續質詢─
agenda_id 1136401_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