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吳委員思瑤:(13時18分)謝謝主席,想要請馬次長、張次長,李副人事長,然後署長也一起,既然來了,回到你們的問題,你們就主動回答。 |
1 |
馬次長士元:委員好。 |
2 |
吳委員思瑤:我很想替他們爭取一下,大家連用個便餐的時間都沒有,實在太辛苦了。主席要不要等一下休息一下,讓他們用個餐好不好?我替他們爭取一下福利,這麼多議事工作人員,大家都辛苦。 |
3 |
我想任何一個退休金的制度,都是要世世代代領得到,長長久久領到老,任何一個退休金制度的設計,都應當如此。所以當我們換算,把它試比到國家的退休金制度,就應當如此,不論誰執政,基金都要永續,都要穩定,這是不論誰執政的歷史責任。因為這都要對世世代代的公務同仁,不論是軍、公、教、警消、醫護,都要一致。 |
4 |
在2017、2018年我擔任立委的第一屆,我真的是在面對年改,那種社會一個很大的分歧。但是社會在歷經了討論之後,我們好不容易擁有改革的成果,所以年金改革不走回頭路,世代正義絕對不能開倒車。 |
5 |
照顧公務人員,用數字來說實話,蔡英文總統任內是做最多的,阿扁八年調整兩次公務人員的薪資,調升了6%;馬英九八年只調一次,調了3%;蔡英文總統一樣是八年,調三次,總體對公務人員提升了11%。所以照顧公務人員,我在講不論軍、公、教、警消、醫護等等,我們都努力做更多、做更好,就以實質的調薪來講,這沒有錯嘛! |
6 |
署長也在這裡,針對警消,這幾年來我們也是努力做更多、做更好。四個面向,對於薪資與津貼的調整,不論是基層員警或是國道高速公路員警,每月薪資和外勤薪資都調升。在警勤加給、重要的勤務獎勵金,乃至於超勤加班費,我們都努力調漲,在薪資跟津貼的調整,署長我沒有說錯對不對? |
7 |
第二大面向,醫療與健康保障,正因為我們好不容易成立了公益信託警察醫療及照護基金,我們已經補助了5,945案,核發了1億5。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制度,我們讓醫療健康保障對於警消也做更多、做更好對不對?退休與福利保障,我們同樣方方面面去改良它,至於勤務與安全的保障,從各類保險的提升,對於各類津貼的加給,也都努力來照顧警消。 |
8 |
我這四大面向的整理,請問次長、署長,我都沒有說錯嘛!所以不要因為今天退休警消人員的修法有過、沒有過,就對不同意見的委員們冠上帽子,說你沒有挺這條,就是沒有照顧我們的警察人員或消防人員,我覺得這樣不對。我們衡平來看,蔡英文政府挺警消四大面向,我們真的努力做更多、做更好,我覺得這個我們要很自信的對社會來論述。 |
9 |
所以年改不走回頭路,我是真的認為,國民黨有11個版本的委員提案,真的恐怕是走上倒行逆施,反年改、反進步,摧毀我們正向的改革成果。我歸納了三大理由,第一、大家適用同一個基金,同一種繳費的基準,退輔的制度就應當一致,這才是公平。第二、確保基金的永續,除了要擴大照顧退休的警消人員,更要兼顧現役在服務國家人民的警消人員,這才是真正的正義。 |
10 |
第三、這個會期我真的很遺憾,一再看到在野黨委員慷國家之慨,提出違反憲法第七十條,或是違反大法官釋字第391號的解釋,也一再提出違反財政紀律法第五條、第七條的授權,立法委員不能為增加預算之決議、提案。如果你要提升,也應當載明它合理的財源或新增財源在哪裡,這是立法院自己修的財政紀律法,2019年新頒布的。請問我反對現在幾個修法版本的三大歸納理由,還有沒有遺漏的? |
11 |
馬次長士元:報告委員,委員掌握的資訊非常正確,我們這邊也非常同意委員對整個事情的分析,謝謝。 |
12 |
吳委員思瑤:好,那我進入條文來論述。這是當年2017年,我們在對社會論述,排除萬難,做到了年金改革,因為連馬英九前總統都說,年改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我們基於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年輕人的負擔更重,所以要改;基於各項退休基金的收支失衡,破產在即,所以要改;基於年金的給付不一致,各類人員的保障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們要改。改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落實世代正義,這是當年的論述、當年的主張。 |
13 |
我們克服萬難去做年金改革,我們來檢視有沒有達到改革的正向成果:從提升基金的運作永續性上來看,軍人退輔制度相對比較沒有破產的高度疑慮;教育人員的退休制度,從原本119年可能有破產之虞,因為我們改革了,它延後到133年;公務人員退休撫卹的基金,原本120年就可能破產,我們讓它延後到135年對不對?我的數字都正確嗎?如果我有錯誤,你們隨時反質詢沒有問題,OK嗎?正確嗎? |
14 |
張次長秋元:報告委員,其實退撫基金在年改以後,財務是走向一個健康的狀態。 |
15 |
吳委員思瑤:是,所以這個年限我有沒有誤植? |
16 |
張次長秋元:我們第八次的精算,退休公務人員我們會希望到140年。 |
17 |
吳委員思瑤:到140年?很好,謝謝您的指正。 |
18 |
張次長秋元:那是因為112年的個人專戶制,所以提早到135年,現在政府也努力依法在撥補,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到140年。 |
19 |
吳委員思瑤:目標140年,好,謝謝您的指正,我不會覺得是反質詢,你反質詢得好,立委講不對,你就要來更正。剛剛是基金永續的年限,第二個就是實質,因為我們做了改革,可以挹注於基金的金額來看,退撫制度居然增加了633億的撥補,教育人員增加了998億,公務人員退休增加了803億。合計我們因為年改,實質減緩政府的財政壓力,而有效挹注我們的退撫基金,至今高達2,434億,我的數字正確嗎?還是更多?歡迎反質詢。 |
20 |
張次長秋元:差不多,但是我們現在的數字更高了。 |
21 |
吳委員思瑤:更高? |
22 |
張次長秋元:更高,是2,674億。 |
23 |
吳委員思瑤:2,674億,很好,謝謝你的反質詢,讓我有更新update的機會。所以來看看臺灣因為年改,我們有實質的基金永續年限,以及我們基金的挹注財源,剛到了2,674億,很好。即便我們改了,我們砍了部分的退休金,但是實質上跟國際比一比,臺灣的實質所得替代率,仍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2022年OECD國家平均的所得替代率是61.4%,但是臺灣2022年的所得替代率,年改之後的已經砍了,還是高達69.23%。我們高於OECD國家8%,代表臺灣的退休公務人員,政府想方設法照顧退休公務人員,比國際都還努力做更多,這樣論述對吧? |
24 |
張次長秋元:我們願意努力。 |
25 |
吳委員思瑤:願意做更多、做更好,很好,我很快的進入條文,謝謝主席。就從條文來講幾個不合理,現在國民黨11個版本,謝龍介跟丁學忠委員是到95%,另外9個版本像林思銘委員是到90%,其實都遠高於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最高標的75%,增加20%以上,這就是一個公務人員之間的不公平。因為現在他如果停了,而且甚至增加他的所得替代率,會增加我們的退撫支出,減少收入,所以年改一場空,加速基金被掏空跟破產,在野黨能負責嗎? |
26 |
我今天很謝謝看到我們銓敘部的最新資料,如果提高了,這個修法過了的話,平均以35年的年資來計的話,只要10到15年後,每年增加20億,20到29年後每年增加40億,30年後每年增加60億,對不對?這就是加速我們的破產的可能嘛!Right?歡迎反質詢。 |
27 |
張次長秋元:報告委員,其實黃國昌委員有希望我們再做精算,我們昨天晚上連夜就我們現在…… |
28 |
吳委員思瑤:所以我看到你們那份資料…… |
29 |
張次長秋元:去做推估,原來我們講的每年15億減少挹注的部分,如果用50年精算,跟他現在警消占的挹注比例大概23%,這樣算下來,50年這個差距會是1,080億。 |
30 |
吳委員思瑤:1,080億? |
31 |
張次長秋元:1,080億,這50年的…… |
32 |
吳委員思瑤:天啊!那趕快把這個正確數字,送到每一個委員手上。 |
33 |
張次長秋元:我們還要做精算,因為這是…… |
34 |
吳委員思瑤:1,080億,天啊!這是多大的一個破口。 |
35 |
張次長秋元:我們粗估的精算的一些參數。 |
36 |
吳委員思瑤:好,趕快把這個數字給所有的提案委員,如果這樣的話,基金破產,提案委員能負責嗎?立法院能負責嗎?謝謝你提供最新的資訊。好,我快結束了,不好意思主席。 |
37 |
我還發現一個問題,現在修法的版本,要把原本適用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的這個抽出,用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來訂定。他提高了所得替代率到95或90,但是連同每10年要遞減的那個,反而沒有放進來,對不對?所以是法律只抄半套,這是另外一個不公平、不正義,我要提出來。 |
38 |
而我看到,我們的退休金彈性調整機制原本就已經入法了,針對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成長率達正、負5%的時候,每4年應予檢討,來擴大我們配合物價,定期檢討保障退休人員生活需要的權益。原本的配套改革,方方面面都非常的全面。所以我希望經過我今天的論述,也再三的謝謝幾位對我的反質詢提供更正確的數字,讓我們再一次確認年金改革不走回頭路,不能夠因為委員大家想要做好人,慷國家之慨,但是卻摧毀了改革的成果,摧毀了國家的退休基金。 |
39 |
如果剛剛講的50年就要增加1,080億,天啊!如果年金破產了,在野黨能負責嗎?提案的委員能負責嗎?所以我再一次論述,三大反對的理由,同一基金,同一繳費標準,退撫的制度應當一致才是公平。我們要確保基金永續,不只要照顧退休的警消,更要兼顧現役的警消,這才是真正的正義。最後,不要再提這種違反憲法,違反財政紀律法的法案了,這會拖垮國家的財政制度跟法律的秩序。 |
40 |
我們繼續努力,持續論述,也許我們是少數,也許會被強行通過,但是社會面的論述我們絕對不能放棄。我相信社會大眾是站在真理,站在公平正義的一方,大家加油!謝謝,謝謝主席。 |
41 |
主席:謝謝吳委員。接下來我們請林楚茵委員,林楚茵委員、林楚茵委員。 |
42 |
下一位我們請楊瓊瓔委員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