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3607
林宜瑾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5次全體委員會議
Index | Text |
---|---|
0 | 林委員宜瑾:(11時18分)替我請了,謝謝,還有數發部葉次長。 |
1 | 主席:還有數發部葉次長,謝謝。 |
2 | 吳主任委員誠文:召委好! |
3 | 林委員宜瑾:主委好!我想會定這個題目最主要是真的AI應用的浪潮正在席捲全世界,特別是2022年11月OpenAI將ChatGPT開放給大眾使用之後,帶出了生成式AI的新序幕,更配合輝達的執行長黃仁勳來臺颳起一陣旋風,當然我想他的演講也讓我們臺灣有很多的啟發,特別他也強調,人工智慧和加速運算將重新定義未來。科技飛速帶來那麼的便利,可是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什麼?因為它會相伴著很多的風險及使用上的疑慮,還有我們各種法制作業所需的建構。 |
4 | 首先,想要用這個新聞來跟你探討生成式AI應用過程中合理使用的界線,還有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問題。今年4月復興商工校內美術展覽競賽,首獎作品事後被發現是AI生成的,有這個新聞,很多學者都有出面表示,AI的使用已經是勢在必行,那重點應該放在怎麼教育學生如何正確使用AI,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而且具備智慧財產權的概念。可是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AI的應用會改變創作的原創性的定義,就是說,我們可以把AI視作一種工具,可是當然也可以同時把它視作是直接的產出,可是不論是寫作業、競賽創作或甄試作品,AI的應用過程跟結果應該如何規範,或者應該如何對人民盡到基本的素養教育,我想,國科會跟數位發展部責無旁貸。 |
5 | 我想要就教主委跟次長,剛剛很多委員也有就教這個問題,就是國科會在今年10月要提出AI基本法的草案,進行大方向性的規範,在那個之前,有人用來寫作業,或是參加競賽創作、製作參加甄試用的作品,我們如何通案性地界定合理使用的界線?我們應該要讓人民認知到,使用AI創作的時候要避免什麼樣的錯誤觀念?主委。 |
6 | 吳主任委員誠文:這一部分我們都會把它放到裡面,也就是說,第一,目前法律有規範的基本的權利,比如說:人格權,這些都會放進去。 |
7 | 林委員宜瑾:是。那是10月發表AI基本法的時候,可是在這之前我們怎麼樣去規範?或怎麼樣去定義那個合理使用的界線? |
8 | 吳主任委員誠文:目前是各部會依照AI的指引,我們希望大家儘快在法律還沒有制定之前先有一些指引可以依循,然後我們的產業界及所有的AI使用者能夠依循這個指引,他們就不會太濫用AI的能力去做一些不合適的事情。 |
9 | 林委員宜瑾:好。那也請次長回答我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樣去界定這個界線? |
10 | 葉次長寧:首先跟委員報告,有關智慧財產權的部分,經濟部有智慧財產局,他們主管著作權、專利法以及商標法,所以有關於是不是涉及著作權的問題,可能最後要以智慧財產局的說法為準。的確,委員所說的沒有錯,在這部分有一些法律上的爭議,譬如說AI所生成的算不算是一種著作物,以及著作人是不是這個應用AI的人,這是有爭議的。而且很多學者也都說,以AI生成不太能夠把製作者當著作人來看待,或者是以著作物來看待,這個國際上還在討論。據我所知,智慧局也在根據國際的趨勢做進一步的研究,如果有需要的話,他們會修改著作權法相關的規定,做更詳細的規定,或者是由智慧局來發布解釋函令,才會更精確,那當然也要看法院的見解。 |
11 | 林委員宜瑾:因為智慧財產局其實在去年6月就表示說AI是利用人,如係單純下指令,智財局覺得並未投入精神的創作;由生成AI模型獨立自主運算而生成的全新內容,他們覺得該AI的生成內容不受著作權法的保障。我們從剛剛我講的那個新聞事件一併來看的話,有關AI創作的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它的內容不曉得會是如何,那保護的範圍會到哪裡?因為這個當然攸關產業發展,在智財權上如何被保護?我當然認為這是應該加以關心的一個面向,關於這部分,剛剛次長跟主委也有提到一些想法,那我還是期待這部分要更完備地去做一些周延的規劃。 |
12 | 另外,我想再提起的就是,美國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在上個月底有發布一個報告,探討人工智慧工具如何被用於秘密影響力的這個行動,這份報告指出,中國、伊朗、俄羅斯、以色列等國的組織都利用OpenAI工具創造假訊息,並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剛剛有很多委員有提及這件事。另外,瑞典的大學也有研究說,臺灣已經連續11年是受境外假訊息攻擊最嚴重的國家,所以可見AI假訊息的資訊攻擊會是全球各國提升防衛意識的重要目標,特別是臺灣。本席知道數發部在上個月就有說要規劃設立打詐通報查詢網,剛剛也有很多委員說到,就是利用AI對抗AI假訊息,可是在臺灣受到假訊息嚴重的侵擾之下,有關於對抗AI假訊息的這個問題,你們目前有什麼具體的解決手段?還有國科會如何跟數發部合作?除了力抗假訊息的詐騙以外,對於國安的不實訊息有什麼樣防範的做法? |
13 | 葉次長寧:跟委員報告,如委員所說的,我們現在AI技術所產生的詐騙訊息或假訊息,在技術上面的確會越來越難辨真偽,數發部有兩個方案,第一個是溯源,我們要讓民眾能夠非常簡單地知道這個來源是可靠的,包括簡訊的部分,我們政府部門已經使用「111」,如果看到政府部門發來的訊息開頭不是「111」可能就是有問題。將來我們也進一步推商用簡碼,我們跟電信公司合作,基本上沒有詐騙集團使用簡碼的可能性,這是第一件事情。 |
14 | 第二件事情,剛才委員也提到了,我們會努力來建立詐騙查詢通報網,讓民眾能夠根據相關資訊很快地找到答案、查出是不是詐騙的案例,這個當然要透過AI的技術來掃描及辨識,這個我們會努力來做。 |
15 | 林委員宜瑾:好。 |
16 | 吳主任委員誠文:國科會會資助數位部來做這個事情,科技預算的編列我們會支持。 |
17 | 第二個就是人力,我們在各大學的研究人力除了將來進到各行各業,各大學的研究有關於AI應用在防止詐騙、防止假訊息的研究上面,我們也會資助學界進行研究,提供一些後勤的資源給數位部來應用。 |
18 | 林委員宜瑾:好。 |
19 | 最後我想要提醒一下,國科會開發TAIDE這個生成式AI的對話引擎,我們現在就是要灌入很多素材,用繁體中文的資料,要如何讓它的內容符合臺灣文化跟臺灣的價值觀變成很重要,重點是不能讓歧視跟具有偏見的回答內容出現在這個對話引擎的應用上,現在臺灣社會還是有很多的歧視跟具有偏見的言論層出不窮,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情形出現在人工智慧的對話引擎中,我們也要建議這個歧視的內容要完全杜絕,如果出現文化上的差異,至少要併陳回答或交代脈絡。我舉例來說,假設我們想要使用一個AI的對話引擎生成一張具臺灣婚禮特色的圖片,可是什麼叫做具臺灣婚禮的特色?光是原住民族就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如果只讓AI生成一張或一種具臺灣特色的婚禮圖片,那我想這個可能就不夠,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某個程度也代表我們對於臺灣本土文化的一種偏見。所以我要提醒你要多加留意,對於我們的多元文化跟具有偏見及歧視的內容,是不是要有一些關照? |
20 | 吳主任委員誠文:是。謝謝委員。 |
21 | 林委員宜瑾:我們在做TAIDE的時候往這個方面來修正。 |
22 | 吳主任委員誠文:是,避免歧視與偏見也是我們非常努力要做的事,沒有錯。 |
23 | 林委員宜瑾:好,OK。 |
24 | 吳主任委員誠文:謝謝委員。 |
25 | 林委員宜瑾:好。謝謝主委,謝謝次長,謝謝主席。 |
26 | 主席:謝謝主委,主委請回。 |
27 | 主席(林委員宜瑾):好,下一位我們請柯志恩召委。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206 |
---|---|
meet_id | 委員會-11-1-22-15 |
speakers | ["林宜瑾","洪孟楷","陳培瑜","萬美玲","葉元之","吳沛憶","陳秀寳","郭昱晴","羅廷瑋","張雅琳","葛如鈞","柯志恩","楊瓊瓔","林楚茵","范雲","翁曉玲","邱志偉","徐欣瑩","吳春城","李柏毅","鍾佳濱","林倩綺","牛煦庭"] |
page_start | 143 |
meetingDate | ["2024-06-05"] |
gazette_id | 1135902 |
agenda_lcidc_ids | ["1135902_00004"]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數位發展部列席就「人工智慧 (AI)推動現況與未來 方向」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35902_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