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3000
林倩綺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4次全體委員會議
Index | Text |
---|---|
0 | 林委員倩綺:(10時11分)謝謝召委,我們有請鄭部長。 |
1 | 主席:好,我們請鄭部長。 |
2 | 鄭部長英耀:委員好。 |
3 | 林委員倩綺:部長您好。首先恭喜您,今天是您第一次到立法院來備詢,我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林倩綺,首先歡迎您,也希望您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面幫助我們,協助我們解決目前整個教育界所面臨的困境,並加以檢視調整,然後將一些東西拉回正軌,好嗎?接下來我有五點看法與建議,這個是我今天的主軸,其中有四點都是賴總統的政見。第一點是我所提出來的很重要的一點,是本席這邊提出來的,您上回來拜會的時候,我們其實也討論過一些教育相關的問題,所以目前在技職教育的這個部分,我這邊提出一個創造並推動16年技職國民教育的概念,這個概念是來自於最近的私校倒閉像骨牌效應一樣地發生,裡面當然有很多問題,我們被告知都是少子化的衝擊,然後在地就學其實也產生一些危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很多技職院校或者是某一些學校,基本上從一進入這個學校就揹負了就學貸款的起點,這個部分我想要透過政策來引導學生的適性發展跟為產業的人才來做培育。目前的氛圍就是私校的倒閉潮很像骨牌效應,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該倒的就讓它倒,然後還有一個輔導機制,就是輔了就倒,所以我們知道專案輔導學校,輔導就倒、該倒就讓它倒,這種氛圍變成善心人士想要給予跟投入跟救某一些學校,會變成被禿鷹似地看待,感覺上好像其他人都很無能,只有我們制定政策就必須一直往前衝、一直往前走,這個部分我覺得對許多學校來講是有點不太恰當而且不太公平。 |
4 | 所以我這邊提出幾點,少子化的衝擊其實我們已經看到很久了,那到底怎麼處理這個部分,怎麼處理少子化的衝擊?我們在過去的政策裡面把五專消除,結果變成是優質的五專被迫減班,然後劣質的高職被升格成五專,很多五專就變成某一些技職大專院校,感覺上劣幣驅逐良幣,這個部分其實有很多的不公義,接下來如果繼續少子化下去,不用20年,我想您這邊也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念國立大學,我們全面的崩潰大概也是指日可待的,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可不可以更積極一點?那我這邊提出來就是讓我們的技職院校能夠以國民教育的方式做延伸,過去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技職院校原本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兩個階段,前9年是強迫入學,後3年高等中學教育是自願非強迫式的入學,高中職畢業之後再增加第三階段,這個是我的方法,我們就增加4年技職教育,用鼓勵入學的方式,然後也可以減少學生的負擔,透過價格來引導學生,然後讓學生透過技職教育,真的能夠為臺灣的產業儲備一些人才,救技職就等於救產業,救產業就救了臺灣,所以透過技職的國民義務教育,讓價格引導學生的分流,讓人才為產業來做累積,在教育的這個部分,好嗎?私校也可以藉由這個潮流,用順勢的方式得以留存,倒閉潮可以停止一些,這是我先前就已經跟部長有提到的,今天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法。 |
5 | 接下來幾個就是賴總統的政見,您一就位就其實已經到位,所以您提到開放學位陸生來臺,而且非常精準談到了學位生。針對學位生的部分,我也提出了一些說明跟建議。我們知道2020年其實因為疫情的關係,臺灣5年來在陸生這個部分大概就沒有再有連結,所以我這邊談的其實很簡單,我們要跨出這一步,做就對了,我提出了5個具體的步驟:第一個,請教育部先核定各大學的陸生招生名額,這是教育部可以做的;第二個部分,對陸生公告招生簡章,這很具體;第三個,讓陸生向學校提出入學申請;第四步,這個部分如果能夠做成,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學校的篩選,公告錄取的名額跟名單。這四步結束之後就輪到陸委會來接手,陸委會的邱垂正主委在金門大學應該有很多的經驗也就是跟金門大學還有廈門大學合作的經驗,這些是邱主委的專業,我相信在教育部跟陸委會的聯合之下,陸生來臺,而且學位生來臺,應該是非常具體而且可以在您任內完成的,我替您把這個部分爬梳跟整理出來,這個是陸生來臺的部分,我們期待教育部能夠做到這一點,其實這個部分也可以解決很多現在臺灣學校的高教困境。當我們開放對岸的學位班招生,其實學士生可以救私校,博碩士生可以救公立學校,公立學校的研究能量是非常重要的,如同剛才有幾位委員談到,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善用陸生,那麼就如同部長所講的,讓兩岸的年輕人有更多健康互動的機會,我們善用陸生,也對他們公平以待,我相信大家在尊重的原則之下,都會有這個誠意讓彼此的學生能夠在我們所創造的平台有健康的交流,所以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好不好?這個是開放學位生,尤其是陸生這個部分,我給教育部的具體建議。 |
6 | 接下來是體育運動發展部,這個也是賴總統的政見,而且兩個黨都已經有共識,我相信這一點,如果在我們再更進一步而且很誠意地推動下,我想這是一個共識極高的政策,我期待在您的任內能夠幫賴總統把這個政策創造跟完成。 |
7 | 接下來,剛才有幾位委員提出提議,同時也是您這邊所講的,就是可不可以請教育部,再召開第9屆全國教育會議?從2010年上一屆的全國教育會議舉辦完了之後,到現在已經有14年沒有開了,從賴總統成為準總統到真正就職之間,好多教團都期待能開這樣的會議,這中間您就能聽到不僅是高教,甚至高教以下的中等教育還有各階層的教育,大家所碰到的困境跟可以解決的一些具體方法,如果您能舉辦這樣的一個教育會議,我相信以您的高度登高一呼,這樣的教育會議應該是可以完成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平臺。 |
8 | 最後一點,您提到培養前瞻的技術以及國際移動的人才,我非常認同這一點。前瞻技術的一個重點,您這邊談到AI,當然臺灣本身已經有這樣的條件,再加上如果您在語言的技術層面能把大家導向一個真正可以實踐的方向,我相信國際移動人才在這幾年也可以培育一些。我相信原本立意良好,但是在執行上,我們知道一、兩個人知道跟一群人要做有很大的落差,所以要很務實地瞭解我們究竟在幾個階層有什麼作法。既然您說我們是全球民主的供應鏈,在這個平臺上,AI應該可以透過我們來推到全世界,但很重要的是您要怎麼培養量子電腦、機器人、精準醫療方面的前瞻性人才?如何培養國內的人才?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對於國際人才的部分有很多的想法,我們如何透過這樣的一個政策,尤其是我們優勢的政策,可以讓產、官、學充分合作,並且把視野拉回國內的學子?重點放在國內的學子,而不是動不動就號召並投資大量金錢招收國際的學生,我們當然歡迎多元的文化,但是請不要忘記臺灣的教育在這幾年被實驗的過程當中,有很多需要處理跟解決的問題,所以請把視野拉回來,積極、專業並利用專案來全力培育國內的人才。 |
9 | 以上幾點是我對鄭部長所領導的教育部未來的一些建議跟看法,我期待在您的任內,尤其是高教出身的您能從很高的視野,而且還當過校長,我相信您一定能夠從您的視野把我們各階層的教育帶到一個正軌,讓我們對教育再次充滿希望跟期待,謝謝部長。 |
10 | 鄭部長英耀:謝謝委員的指正,我想委員剛才提供非常多寶貴的意見,我們會把它審慎納入,結合產、官、學來合作,我們努力來推動,謝謝。 |
11 | 主席:好,謝謝。部長,謝謝。 |
12 | 接下來我們請葉元之委員。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342 |
---|---|
meet_id | 委員會-11-1-22-14 |
speakers | ["柯志恩","萬美玲","陳培瑜","洪孟楷","林倩綺","葉元之","郭昱晴","葛如鈞","吳沛憶","陳秀寳","林宜瑾","張雅琳","吳春城","羅廷瑋","吳思瑤","鄭天財Sra Kacaw","鍾佳濱","范雲","何欣純","牛煦庭","林月琴","張嘉郡","楊瓊瓔","羅智強"] |
page_start | 267 |
meetingDate | ["2024-05-27"] |
gazette_id | 1135201 |
agenda_lcidc_ids | ["1135201_00005"]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教育部部長鄭英耀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35201_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