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陳委員冠廷:(12時11分)你好,我請部長。 |
1 |
主席:請邱部長。 |
2 |
邱部長國正:陳委員好。 |
3 |
陳委員冠廷:部長好。今天是潛艦國造相關的機密會報,我不想就技術細節來討論,因為這些技術細節說實在話,對於民眾的溝通上面,它除了增加理解的難度之外,它是屬於包含軍中或者是真的是在研究這一部分的人,所必須要去做技術細節的討論。但是對於風險溝通或者是對於我們民眾的溝通來講,我認為我們必須要很清晰的跟民眾談,目的的導向是什麼。我們從目的的導向來討論,為什麼需要潛艦?因應什麼樣的挑戰我們需要潛艦?部長可不可以不是像對我說的,也是對所有的民眾來簡單的讓他們知道這些基本的國防常識。 |
4 |
邱部長國正:我了解,一個國家要做防衛的話,主要還是要靠國防的力量,而國防力量包含了建軍跟備戰。將來要發展什麼樣戰爭,這是一直在研判的,為了因應將來作戰,我們要自我防衛,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發展不對稱的戰爭。什麼叫不對稱?就是以我們比較簡單的裝備,對付你這個大,但是不好發揮的這個力量,這就叫不對稱。那潛艦不是這樣子嗎?如果一艘潛艦在某個地方潛到水裡面,你看水面艦它的顧慮有時候很多,就拿這種來做一個簡單描述,就是我們要強化我們戰力。 |
5 |
陳委員冠廷:所以潛艦它能夠發揮不對稱的戰力,它可以使出它的震懾的能量,讓敵方的水面艦會覺得受到威脅,所以會三思去決定是否要來進行對臺灣的攻擊。它是屬於戰略性的,能夠震懾的武器系統,可以這麼說嗎? |
6 |
邱部長國正:可以這樣講,從戰略到戰術都會發生一個關聯性,可以這樣講。 |
7 |
陳委員冠廷:那為什麼要自主?為什麼在潛艦的這部分要國造,而不是透過採購的方式? |
8 |
邱部長國正:好,跟委員報告,我們講的有形戰力、無形戰力,不是什麼賣弄的學問。有形戰力大家一聽就懂,什麼叫有形戰力?就是你有偵蒐的能力,偵蒐到敵情以後,你有傳達的通訊能力。第三,你有通訊能力得到敵情以後,你要去把它摧毀掉,要有機動能力跟要有足夠的火力。這四樣以後還有一樣更重要的後支力,什麼叫後支力?後續支援的能力,假如一個國家的裝備沒有辦法自我生產的話,一切找外購,外國裝備來,打掉一樣少一樣。可是自己有這個能耐建的話,打掉一架我再建一架。這個就是源源不斷的後支力,是重要有形戰力的一環。我想所以叫國機國造、國艦國造,聽了以後看有沒有這個必要,你就很明朗了。 |
9 |
陳委員冠廷:部長,所以在面對這樣的挑戰的時候,可是我們現在面臨到的,可能不是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後才會面臨到的挑戰。其實各國的智庫都直接提到一個關鍵的年份,好像是2027年,那我們採取國艦國造這樣的狀況的話,有沒有辦法去因應立即的威脅? |
10 |
邱部長國正:我跟委員報告,任何一個建軍,它是一個長遠的一個目標,但是我們難保達到目標之前沒有戰事發生,所以建軍跟備戰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建軍是未來的仗,你要籌獲跟軍備的支持,一件一件籌獲。但是備戰呢?你在籌獲當中敵人來了,我不能講我那邊還沒出來,你先不要過來,這不可能,所以這就是備戰的範疇。備戰就是說,你現在有什麼裝備,我們就要去應對。我們在建軍以外,這個備戰的工作是每天在做,每一年都要做檢討的。我們有十年建軍構想,五年的兵力整建計畫,但是唯獨備戰計畫是每一年要修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漢光演習,為什麼要做專精管道,為什麼要做基地訓練,這個成效、這個建設,就是為了備戰。所以不管達到沒有,那是未來的,能夠有最好,但是總比我們連計畫都沒有,那未來是遙遙無期的,但我們在等待未來當中,我們現在有狀況來,一定要可以因應,正因為我們有備戰的概念。 |
11 |
陳委員冠廷:謝謝部長,我為什麼問這些問題?從戰略性的問題開始講,可能大家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可能甚至會覺得是不證自明的,它不需要被證明的、它不需要被解釋的。其實我們談論到的時候通常都不是以目標,比方說目標的導向是什麼,而是都已經確認我們要做這件案子了,我們要建這一個計畫了,然後我們再來闡述怎麼樣完成這件事情。但是目標要高於手段,我們先知道它的震懾性在哪裡,我們才有辦法一直談下去。 |
12 |
其實部長可能不知道,在我們的這些各個不同的社群媒體或者是在電視上面,都有很多人在討論,甚至有所謂的潛艦無用論。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國會的殿堂,讓你用部長的身分來跟民眾談,它為什麼有這樣的震懾性。我想未來不管下一任的部長是誰,他都有責任來做好這些風險的溝通。 |
13 |
我們不斷談2027年,有這麼多的智庫學者來談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可以發覺到我們的經濟成長率都是不斷的在上升,我們對臺灣的投資也不斷的在上升。這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國人跟國際社會對我們的建軍,覺得絕對有實力,覺得有能力。第二種可能性就是,我們把所有的可能潛在的風險,直接把它看成是零。因為看成是零的話,所以對自己的自信會不斷的成長,但是這不可以成為常態。就是說事實上的威脅就在對面,所以我為什麼要先從潛艦的這個部分說它的震懾性是什麼?為什麼要有這個目的性?為什麼要在國會的殿堂上講出來?就是必須要讓民眾知道這是有可能發生的。衝突是有可能發生,我們必須要面對它。 |
14 |
這樣子的建軍,不管是剛才提到的是2,800多億,還是多少億,我認為有一定的震懾性都是必要的。可是這個時候我們看到,我們現在的國防預算大概是6,000多億,占我國的GDP只有2.5%。我不希望我們國家是像烏克蘭一樣,在2022年之前他們國家的國防預算占比,從1.5%開始逐年遞升到3%、2%左右,直到2022年之後才一舉提高到33%。33%在當初已經面臨到戰爭的時候,那時候的投入就沒有辦法像剛才部長提到的,面臨現在、面臨未來的威脅它都沒有辦法去因應了。 |
15 |
其實很多,包含澤倫斯基總統都不斷的提到,他們的防空系統不足,能夠防空的導彈也不足,沒有辦法面臨到俄羅斯這樣子的襲擊。我的意思是,遇到這樣子的狀況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事先考量,因為面臨中國的挑戰是比俄羅斯,不管是他們的生產力量,剛才你提到國防自主,中國也國防自主,他能夠不斷的補充他的彈藥,不斷補充他的各型式的不管是水面艦、水下艦,或者是這些空軍的武器建置。所以我必須請部長,或者是我們國防部的這些官員能夠來先預想一下,假設我們面臨到像烏克蘭一樣的狀況的時候,我們的國防預算要怎麼樣逐年增加?我們當然在承平時間是不可能會一舉直接超過10%以上,但是面臨到相對威脅跟臺灣類似的國家,比方說以色列,他們的國防占比是多少?比方說這些面臨在旁邊有直接的侵襲的可能性,他們的國防占比是多少?是像我們一樣2.5%嗎?部長是不是可以簡單的回應一下。 |
16 |
邱部長國正:我跟委員報告,假如遇到戰爭再討論國防預算要怎麼樣增加,白搭!沒有意義的。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預防戰爭發生,這是講真話。我們為什麼那邊要紛紛擾擾呢?臺灣是個多元的社會,每一個人他要怎麼講是他的自由,他的認知如何,我無權過問,也不能去干涉。但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形態,假如他的內心有主宰的話,他不會有所動。像我剛剛很信心滿滿的跟委員講,假如你知道目標為何,然後每隔多久要建或者要編列預算,我們內心有主宰,不會因為你講一句話,有用沒用我們要考慮,對喔!他說沒有用,不會的,因為建軍跟備戰我們劃分很清楚。 |
17 |
假如你要讓全民通通有共同認知的話,我覺得國防部大概沒有很大的能力去改變這個,因為這已經牽扯到其他方面的領域了。不管有心無心的,我不去多做考慮,但是目前國軍在做的一切,就剛剛委員所質疑的,一旦俄羅斯戰爭這種形態發生了再編多少預算,我的答案是編沒有用,因為到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編列預算,現在籌獲的就是預防,不要讓那一幕發生。這個投資看划得來划不來,我覺得挹注一些經費不讓戰爭發生絕對值得的。 |
18 |
陳委員冠廷:讓現在的投資決定未來的威脅,如果現在少投資,那未來的威脅就會相對的增高。 |
19 |
部長,我接下來談一下跟潛艦比較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跟國防部關於食安的議題。國防部關於食安的議題,當然就是在臺北市的寶林事件,那影響到其他這些包含供應我們的這些餐點或者是採購的部分。其實對於我們嘉義地區來說,那其實是很多無妄之災,我們已經聽到很多鄉親來反映,包含各種的這一些我們的農業。我們在嘉義不管是稻米產業或者是木耳等等,都有反映這些供應站它是進行統一採買,但是目前聽起來是因為這些事件之後,減少整體的大概一成左右。我們必須要強調一下,在臺北市發生的這個食安裡面,都沒有上述講到的那些食材,都沒有發生問題。衛福部也是正式的有討論過,也直接說在他們採檢的35項食材裡面,不包含這些的農產品。那對臺灣,對嘉義來說,特別是對我們的鄉鎮中埔鄉,它的木耳產量,基本上是全國大概是超過5成以上,所以說這一次的食安案件,其實對於國防部的部分,馬上的反映,其實我們是有一點憂心。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基層部隊,因應這個食安的部分,是要針對這樣的問題,而不是針對我們這樣的產品,那是沒有關聯的,是不是可以請部長來跟他們講一下? |
20 |
邱部長國正:我了解,委員現在擔憂的很多事情,講白了就是無妄之災。 |
21 |
陳委員冠廷:對。 |
22 |
邱部長國正:但國軍這個副供站,它的成立是有規定的。我們有25個副供站,全國包含外離島,但這裡面的規範就有一條,就是當衛福部或有關單位一旦提出警訊了,我們絕對配合,但我們這個配合也就界定它講的幾個項目,它沒有講的,我們不會增加,就是菇菌類的,連黑木耳、白木耳什麼都加,我們沒有這樣子。而且現在辦伙是各單位的權責,我們不給它禁止,但我不能去鼓勵。我就跟委員講明很多都是無妄之災,國軍有很多都無妄之災啊!我們知道這個嚴重性,大為宣導可以,但是菜單是他們自己單位的決定,我不會去主導。 |
23 |
陳委員冠廷:宣導。 |
24 |
邱部長國正:是。 |
25 |
陳委員冠廷:好,謝謝。 |
26 |
邱部長國正:謝謝委員。 |
27 |
主席:謝謝,接下來請賴士葆委員上台質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