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林委員宜瑾:(11時23分)有請部長,謝謝主席。 |
1 |
潘部長文忠:召委好。 |
2 |
林委員宜瑾:部長好。部長,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我先提一件事情,就是臺北大學發生學校端的高層疑似介入學生會選舉,干涉學生自治組織運作的事件,學校端雖然否認,可是對話截圖都有了,請問教育部有掌握狀況嗎?因為臺北大學最近的狀況確實特別多。 |
3 |
潘部長文忠:這個案子我們會再持續了解,因為學生有反映這個意見。召委,應該這樣子講,如果今天用各種條件等等去鼓勵學生,我覺得不是我們可接受、樂見的。 |
4 |
林委員宜瑾:當然。 |
5 |
潘部長文忠:一般參與學生自治,當然老師去鼓勵,這是OK啦! |
6 |
林委員宜瑾:就是讓他們自己去……對。 |
7 |
潘部長文忠:他們是提出說好像有師長用其他幾種誘因,我們在這方面會再做深入了解,我覺得有點刻意地去影響就不好,如果只是單純鼓勵,我們都說鼓勵年輕人…… |
8 |
林委員宜瑾:因為臺北大學最近發生滿多事情,像前陣子它好像臨時要把一個宿舍關閉,無預警就要關閉,然後要讓人家搬遷,然後學生代表在會議中要發言也被強迫關麥,等等啦!所以臺北大學現在的學校端不曉得發生什麼事情,我想還是請教育部跟他們溝通一下。 |
9 |
潘部長文忠:好。 |
10 |
林委員宜瑾:另外,針對今天的主題,就是教改的問題,我想教改30年來當然有它的侷限跟缺點,可是我不認為真的就像一些特定人士所說的那麼一無是處,教育跟知識的普及不是壞事,可是我們應當進一步去想,如何在大學的量能充足之下,也要兼顧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品質及教育公共化這個議題。 |
11 |
我想1990年,我們回顧一下,1990年高職教育是主流,大部分的國中生畢業之後進入技職體系,當然近年來高職的學生占比明顯降低,甚至在108學年度已經跌破5成,與一般高中生出現了黃金交叉。另外,根據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來看,110學年升學到私立大學的學生有8.8萬人,占升學者的5成7,公立大學是4成,所以換句話說,私立大學比起公立大學承接了更多的學生。如果以上兩大點都涉及了所謂的教育資源的分配,請問部長,我們如何面對技職人才的流失?有什麼具體的策略?再請部長說明,我們為了追求教育的公共化,以達成公立學校學生數過半為目標,這個目標你是否認同? |
12 |
潘部長文忠:是,謝謝委員。因為我們國內在高中階段本來就有一個氛圍,早期確實就讀技職體系,包含五專,因為多數的五專都是比較以技職為主,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那個量很清楚,占比也高,因為當時的大學入學比例,委員也了解嘛! |
13 |
林委員宜瑾:窄門。 |
14 |
潘部長文忠:很窄,所以反過來,在家長的想法各方面大概認為說孩子有一技之長也可以來做發展,這是在那個時空。當然410教改,我早上也跟很多委員報告,以當時的時空,臺灣是面對一個戒嚴後…… |
15 |
林委員宜瑾:先把窄門打開一點。 |
16 |
潘部長文忠:很多教育是被嚴格地規範單一的標準,所以才有410這麼多的團體出來,希望教育鬆綁,希望能夠適度地增加孩子升學的機會,包含教育現代化等等的措施。這樣的變革剛好碰到臺灣在少子化的過程,這30年當中,在87年左右啦!因為我一直在注意相關的情形,就發現整個生源已經減少了,到目前為止,看起來這個趨勢還是一直在下降當中。 |
17 |
林委員宜瑾:對。 |
18 |
潘部長文忠:所以現在去看當時的改制升格,速度真的快了一點,在10年不到的時間,幾乎大部分都…… |
19 |
林委員宜瑾:如雨後春筍。 |
20 |
潘部長文忠:對,尤其是五專大量改變,當時五專占的比率相當高,幾乎占當時大專校院的一半,但是後來統統都改制了,如果從這種角度來看,當然大家會覺得當時為什麼要開放這麼多,造成現在學校過剩的現象。但是如果從整體來講,我還是必須要提到,未來不管是產業的發展、等等的發展,已經不是那麼侷限在單一領域、單一專長的概念,其實我們應該是說在這個現象之後,退場是一件很為難的事,但不得不,但是如何在教育上讓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甚至於具備更多專長,包括跨領域的部分,讓他能夠銜接未來的職涯發展,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啦!所以才會說人少了,其實個個都是需要國家好好栽培的對象,不是只有讀書這一件事情。 |
21 |
林委員宜瑾:當然。 |
22 |
潘部長文忠:因為現在在臺灣貢獻很大的社會界、產業界,好多也未必都是一路升學表現最好的,俗稱的學霸,我覺得未必。 |
23 |
林委員宜瑾:對。剛剛我有提到,追求教育公共化是我們很大的一個目標,未來有沒有可能公立院校會大於私立院校,來承接更多的學生?這樣的目標你認同嗎? |
24 |
潘部長文忠:當然就讀公立,那是公共化的一環。 |
25 |
林委員宜瑾:對,當然。 |
26 |
潘部長文忠:在措施上,就讀私立學校,比如像蔡總統、賴總統這邊提出的政策主張,補助私校學費的目標是希望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當中不是只有公立,但是減輕就學負擔,它本身也是公共化的方式之一。 |
27 |
再來,弱勢孩子的協助,弱勢孩子不管讀到公立讀到私立,這個措施也是我們在談的公共化,所以公共化大概不會單獨以多少人讀公校作為唯一的比例,但是如果從教育平權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政府要持續來努力,讓孩子的選擇是多元的。我相信以少子化生源的發展,多數學生還是會把就讀公立作為優先選擇,所以從招生的註冊率等等來看,在多數來講,公立還是比私立高,我想那是一個…… |
28 |
林委員宜瑾:未來的趨勢。 |
29 |
潘部長文忠:未來的趨勢,但是我也覺得政府不是用過度強力的方式說一定要維持,我要增加都是公立的。 |
30 |
林委員宜瑾:當然。 |
31 |
潘部長文忠:因為私校對臺灣社會還是有它的貢獻,只是說教學品質這件事,我認為是政府要把關的。 |
32 |
林委員宜瑾:對,就誠如部長所說,我覺得少子化是一個衝擊,也是一個轉機,我們怎麼樣在高教量能比起過去還要豐沛的情況之下,重視質跟量的改革,這樣子才能讓整個教育資源落實在孩子的身上。 |
33 |
我們來談到私校退場問題,花蓮大漢技術學院的師生今天在我們立法院門口做陳抗,他們今天就是為了要揭露學校董事會怎麼樣掏空校產,擅自宣布要停招、停辦,沒有依照所謂的私校退場條例的路徑在走。特別是他們是先斬後奏,他們是先宣告要停辦了,下學年就要停招了,然後在4月份才開說明會等等,不曉得你有沒有對這個事情有所掌握? |
34 |
潘部長文忠:有。大漢技術學院如果以目前的法規,我想我們本來就是依法,它在各方面並沒有被我們列為專輔學校。 |
35 |
林委員宜瑾:對,也沒有。預警沒有,專輔也沒有。 |
36 |
潘部長文忠:對。因為有時候有一些團體他們希望教育部應該直接介入,我說它不是用私校退場條例的方式,政府是沒有說我現在就直接幫你取代,但是大漢技術學院未來停辦等等的事項,它是有一個校內的程序,教育部還有一個嚴謹的把關啦!我想依法行政來做這件事情是目前來講,教育部會去堅持的程序,尤其是它如果真的因為招生狀況很不好,因為現在就我所掌握到的,全校日、夜間部加起來,這個科系總共不到200人,一百多個學生,那是不是能夠持續地維持,董事會當然會依法去做評估。之後如果它提出停辦的計畫,教育部一定會很嚴格地要求教職員工以及學生權益的維護,還有學校怎麼去應變,這個是我們最後審查同不同意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也會經過私校諮詢會的專業在最上面做判斷,來做把關。 |
37 |
林委員宜瑾:好,我想少子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我們最表象看到的就是它的班級數、學生數、學生跟教師的比例方面,以我們臺南市為例,今年小一的新生相較去年就少了1,000人,已經連續兩年新生明顯下降,預估明後年會更少。不過有個特殊的狀況,就是我們即將升國一的小六新生因為在龍年出生,增加了三千一百多人,所以我們今年的小學是減班,可是國中卻是增班。請問部長,有沒有盤整過全臺的狀況?我想這不是特例,應該每個縣市都有這樣的狀況。 |
38 |
潘部長文忠:召委所提的就是現在整體的趨勢。 |
39 |
林委員宜瑾:對,那如何因應? |
40 |
潘部長文忠:我跟召委報告,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已出生的,就是112年年底就知道的那個數據,包含前一年,這些都是既成已有的數字,也看得出波段,所以在這個過程,國中、國小因為是義務教育階段,如果做學校增減班,甚至有沒有併校、廢校,其實是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規範給地方政府來做依循。當然,確保學生的受教權益及就學權益,這是我們在處理的原則,如果說學校真的縣市要併了,你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就學,如果要到好遠,你必須考慮是不是直接讓學生每天搭1小時或多少車程才能上學,在義務教育階段這不妥當,所以我們要求地方政府在做考慮的時候,你應該把這些都一併提出,尤其要跟社區來做溝通說明,我想這個還是最大的前提。當然,少子化的趨勢在義務教育階段比較不能像大學、大專校院,我們現在是很努力地跟公私立大學校院一起來招收國際學生、境外學生,成效也不錯,但是中小學這一塊是比較不容易,也不可能招小留學生來臺灣,所以這一塊會比較嚴謹地在作法上來確保學生的就學權益,如果一旦有做處理,對教職員工的權益還是要維護。 |
41 |
林委員宜瑾:好,謝謝部長說明,也謝謝召委。 |
42 |
潘部長文忠:謝謝召委。 |
43 |
主席:接下來請張雅琳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