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林委員倩綺:(10時26分)謝謝召委,也請潘部長。 |
1 |
主席:部長,謝謝。 |
2 |
潘部長文忠:委員好。 |
3 |
林委員倩綺:部長,你好。首先我為原住民的國教感謝你,因為我跟立法院的前輩在討論的時候,知道您在這個部分的背景,對於原住民在國教的區塊,目前有一些往前走的成果,後續高教的部分,我也期待我們能夠像先前一樣繼續地把它連結起來,一直到整個終身學習。 |
4 |
潘部長文忠:好,謝謝委員。 |
5 |
林委員倩綺:接下來,因為今天討論的主題是針對這30年教育的狀況。先請教部長,這30年教育改革的推動,就您個人而言,如果要跟社會整體來討論這30年來最正面的價值,您會怎麼樣來談這30年的教改? |
6 |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其實410教改的倡議是因應當時的時空背景,委員也知道,臺灣在早期有相當長時間的戒嚴,所以很多方面是受到一些比較嚴格的規範,包含教育,410之所以有這樣的倡議,是希望能夠有更多鬆綁,然後慢慢回到孩子、學生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主體,當然委員也瞭解,教育的本質一直在強調應該要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適性發展,這個概念走下來,可以看到臺灣的教育更加多元、活潑,包含剛剛委員提醒的,實驗教育也是為了讓家長有選擇,因為不一定每個家長對孩子的選擇都一樣,所以像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也是用這樣的基礎,讓很多也許不太習慣體制內學校的孩子有其他選擇。我是舉例說明,我想這樣的概念都可以看得出來,越來越能夠讓臺灣的教育朝向多元、適性發展的機會,這個是可以看到的,當然現代化也有很大的進展。 |
7 |
林委員倩綺:所以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能夠有多元的發展。 |
8 |
潘部長文忠:是,我想不只410,這個應該是一個教育不變的準則,本來每個孩子就有各種不同的潛能、興趣,如果透過一個比較標準化製造出同樣的產品,這個大概不是410,臺灣的教育也不應該這樣發展,包含這幾年我一直都秉持著應該要調整體制,讓孩子多有機會,而不是用唯一的篩選標準,讓學生覺得反正就是用這套標準,你的能力在這方面,你就在這方面;不能…… |
9 |
所以我要跟委員報告,單一標準很嚴格的篩選,其實是製造了非常多學習的挫敗者,因為不是每個孩子對課業都有興趣…… |
10 |
林委員倩綺:也就是在對學習者的主體,然後讓他有一個多元的選擇,應該是您對於教改這個區塊在這幾年實行下來比較正面的價值。 |
11 |
潘部長文忠:是。 |
12 |
林委員倩綺:但是在配合這個的過程當中,或許有一些未竟之處,這也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一個主題,我們知道少子女化大概是這幾十年來一直在談的問題,依據你們的資料,大概90年,然後過了千禧年之後,一直到今天,整個出生率成為學校在招生過程當中很重要的準則,但少子女化應該是我們很早就預期到的,早上我也聽到您說,可能在千禧年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問題還蠻大的,但是那之後也因為廣設大學,當時應該有一些討論,也導致今天變成有一些大學要退場。 |
13 |
在這邊我想要探討的是,當時410教改的訴求有簡報上這幾項,剛才我有聽到柯委員說廣設高中大學跟人口取向有矛盾之處,其實就我而言,我也覺得是有點矛盾啦!我就提出其中一點,你們那時候主張的小班小校,本來是規定在專科以上學校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應行注意事項裡面,結果你們所規定出來的東西好像跟小班小校有一點衝突,如果你們期待能提升某些師生比,但是我們又不懂為什麼低於這些人數就不行?明明主張小班小校,卻又不准低於某些人數,請問學生的受教權跟你們的邏輯在哪裡?這就有點像明明是少子化,但是又廣設高中大學,這樣現在會碰到問題絕對是必然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目前在討論的狀況,過去的就已經過去了,但我們要討論的是,現在的狀況是什麼?未來我們該怎麼處理? |
14 |
我們一直很關心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接下來簡稱退場條例好了,因為這幾年的少子女化跟廣設大學其實是連在一起的。前幾年你們訂定了很嚴苛的退場條例,近幾年已經有幾所學校受到了影響,在退場條例裡面,很重要的就是第六條。我們在學界常常都說你們「輔導即輔倒」,只要進入你們的專案輔導,大概就真的只有倒了。為什麼會有這個原因?其實裡面有好幾個細項我們應該來討論,比如說,董事會的結構、老師的轉業以及學生的權益,這是在退場條例裡面最重要的三個主體,而現在碰到的實際狀況是,你們在第六條裡面規定有這些情事,你們可能就會預警,要介入所謂的退場。 |
15 |
另外,你們有一些停辦實施原則,有些東西我們也很好奇,像學生不滿多少人或是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就一定跟辦學不好有直接的連帶嗎?我們不太清楚。註冊率不佳未必跟教學品質不好有直接關係,但你們所訂定的量化標準,有的時候在質化的部分反倒是產生一個矛盾的現象。為什麼不能在這個部分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說,推廣教育或是開設遠距課程,因為這個原因不見得就是品質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地域的關係,所以這個部分可不可以請部裡面再去討論跟瞭解…… |
16 |
潘部長文忠:委員,不好意思,我跟你打岔一下。剛才委員提到的這兩個,之前就有一些規範,因為我們認為在執行上不是那麼合適,所以剛剛講的三千人其實已經取消了,因為我們也覺得有些學校就是走精緻、比較規模的…… |
17 |
林委員倩綺:它或許是精緻化,然後非常優質化…… |
18 |
潘部長文忠:對,所以這個已經不存在。至於剛才講的註冊率不佳,也不是專輔的條件,之前在推動的過程當中,也得到學校的一些反應,如果它是合理的要往這樣的方向去規劃,但以這樣的方式就被列入專輔,我們認為反而是一個限制啦! |
19 |
林委員倩綺:對,所以其實部裡面…… |
20 |
潘部長文忠:剛才委員提到的這兩點,我跟委員報告,我們也一直在強調,教育本來就是要不斷的瞭解現場去修正…… |
21 |
林委員倩綺:就像你剛才講的多元,然後跟現場…… |
22 |
潘部長文忠:對,我跟委員補充,剛才那兩個已經修正了,不會以這個為條件。 |
23 |
林委員倩綺:好的。另外,這個制度的設計讓我們覺得教育部的作法好像只是要止損,而不是要讓學校起死回生,這個部分會關係到我待會要講的東西,就是我們想要瞭解部裡面對於這30年來在現在所碰到的問題,跟未來我們到底要怎麼走向,我覺得現在討論會比較有點正面的效益。這個制度讓一些學校感覺到你們好像在防賊,寧願不准,好像它如果變得不好,你是寧願不准,到最後它只能退場。其實私校的轉型也是部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責任,有關董事會的部分,如果進入了專輔,你們就會指定董事,可是公益董事跟整個董事及這個學校可能沒有關係,到最後他們就會依照你們的準則輔導學校,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專案輔導的學校真的就倒了。非專案輔導的學校,就像今天萬委員提到的大漢技術學院,他們預期會有這種現象,乾脆就自己先倒,董事會能夠拿的東西就趕快拿,因為你們的規定嚴苛,會影響到三個群體,一個是董事會,他要辦學,當然他可能有辦學的心,但也必須要相當的利潤;再來是學生,學生的部分應該要原校原系,像剛才柯委員提到的,被轉了一個學校,然後轉的那個學校也是搖搖欲墜,或者有些就倒了,然後再轉第二次,學生能真正完成學業嗎?其實也很難。還有你們的政策我也看不太懂,就是很多學校已經都沒有生源了,結果國立大學還一直不斷擴編科系增加名額,就這一點我想請問,我們未來的路線究竟是要國家化,還是要自由競爭市場?也就是要嘛像歐洲的公共化,要不然就像美國的自由競爭市場,那你們就不要去卡私立學校,它可以很優質化,像現在很多高中以下的私立學校是家長會讓學生去的地方,可是你們又好像不是要做到公共化,你增加了國立大學的名額,然後私校當然以後就一定會消失,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要往公共化的方向走,還是就自由競爭?就是不要限制私立學校的學費,也不要限制私立學校的某一些東西,就自由競爭市場,讓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一起競爭,那也不盡然就會是現在這樣的排名,所以可不可以讓我們知道中華民國的高教,究竟要何去何從?因為現在是一個關鍵點。 |
24 |
潘部長文忠:是,謝謝…… |
25 |
林委員倩綺:好,部長,不好意思,最後我再為我們原住民學生發一個聲。感謝部長,您有跟我提到原住民的部分可以從產攜合作計畫2.0去投入,但是我把國際專班跟產攜合作兩個拉出來,光每一個月的津貼就有差異,產攜合作當然不是只有原住民,但為什麼臺灣的學生拿的一定比國際學生少?為什麼國際學生最後都是在臺灣很重要的高等工業和科技,而產攜合作的學生,可能要做黑手跟藍領?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請部裡面再整合討論一下,好嗎? |
26 |
潘部長文忠:是,這個我簡單補充一下就好了。剛才談到私校董事會的部分,因為過去我們也看過有董事會是瞬間拍拍走人,把師生留給政府、留給他們自己解決,所以為什麼要再加入其他董事,就是當他列為專輔時,需要有一些跟這個有關的老師或學生代表成為公益董事,我想委員應該也可以瞭解,因為他們是生命共同體。第二個,針對臺灣高教招生的部分我也跟委員報告,目前各行各業都缺,教育部的政策是比較希望公私一起努力,不會只是由公立增加招生名額,比如資通訊名額,一開始確實很多業界都希望是國立大學,我們告訴他很多私立大學的科系也辦得很優秀,所以已經把這個部分有比較衡平的處理。另外有關產攜部分,詳細的資料再給委員補充說明,因為背景不太一樣。 |
27 |
林委員倩綺:謝謝部長,我們就繼續一起努力,也祝福你。謝謝。 |
28 |
潘部長文忠:好,謝謝委員。 |
29 |
主席:好,接下來請陳秀寳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