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49265
吳春城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
Index | Text |
---|---|
0 | 吳委員春城:(12時13分)請部長。 |
1 | 潘部長文忠:委員好。 |
2 | 吳委員春城:抱歉,我把人生第一次的質詢獻給教育部長,我最尊敬的教育部長。 |
3 | 潘部長文忠:不敢,謝謝委員。 |
4 | 吳委員春城:因為在我中學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叫「西潮」,作者就是前教育部長蔣夢麟,當時我看了好感動,這本書對我人生影響很大,因此我一直非常敬佩教育部長。民國初年的時候,當時一個國家在面臨著西學、東學,也就是國家前途,到底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何去何從的時候,蔣夢麟先生能有一個高度,以一個教育家來思考,請問部長覺得教育工作的宗旨是什麼? |
5 |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如果就我個人,因為本來一路都是教育人,教育真的是從一個國家裡讓受教者從人到人才,在「人」的概念裡面,更希望每一個人有各種不同的專長,但也能夠各適其所,我想這是教育最大的本質。 |
6 | 吳委員春城:謝謝,我知道部長講起來可能三天三夜講不完,我想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部長的任務都不太一樣,當時「西潮」的任務也不會是現在的任務,將臺灣的前途往前看三十年,臺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民主化,部長認同嗎? |
7 | 潘部長文忠:是。 |
8 | 吳委員春城:民主化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民主化現在大概完成了,臺灣現在人民為主,這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現在也不要一整天太政治化,搞太多民主,教育就要回歸教育的本務。之前的教育部長培養我們國人的民主概念,我覺得也非常認同,但是往後看三十年,部長覺得臺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因為這個就是目標,這目標如果模糊了,國家戰略目標就模糊,教育目標就模糊,就會整天不曉得在幹什麼,部長覺得未來三十年最重要的是什麼? |
9 | 潘部長文忠:就我的瞭解跟過去這段時間的參與跟觀察,整個人口結構的改變我感受非常深,我跟委員一樣都屬戰後嬰兒潮,所謂即將六十的花甲老翁。當時跟現在和未來真的有很大的差距,在教育上我想情勢有了重大的改變,一方面對於少子化的現象,臺灣一定要持續面對,所以我們這幾年投入很大的政策。壯年的部分我想委員也理解,一定關乎整個國家、社會和產業發展,過往我們也比較忽略六十歲以後,但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餘命變長了,從教育端來看,這部分我認為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
10 | 吳委員春城:臺大EMBA教授陳家聲跟我溝通過,他說其實現在很多的知識系統都面臨必須要做認知革命,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系統應該要翻新。比如我們一般約定俗成會稱五十歲叫半百老翁,六十歲稱花甲老翁,我們的成語、媒體好像都是這樣寫的,但部長覺得自己是花甲老翁嗎? |
11 | 潘部長文忠:如果以過去大家留下的刻板印象…… |
12 | 吳委員春城:所以這個有問題嘛!這有問題,但是這會影響到國人,甚至整個社會,不要小看這個,這也不是一個笑話,不只是一個成語,這就是我們社會現在的一個價值系統。六十歲的人就會覺得吃老要認老,所以我今天要談的重點是,我們從教育的觀念怎麼面對六十歲以後的人,現在臺灣有多少六十歲的人?部長知道嗎? |
13 | 潘部長文忠:以目前來說大概是五百萬人左右。 |
14 | 吳委員春城:六百萬人。 |
15 | 潘部長文忠:已經到六百了?因為它一直在增加。 |
16 | 吳委員春城: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因為臺灣人說吃老要認老,所以我們平均退休年齡是60.3歲,很早就要退休了。那退休了以後要追求什麼?請問部長退休以後要追求什麼?這個應該是由教育提供答案、給人民的價值跟信念,應該也是教育部的工作,教育部要去塑造國家的意志,請問要追求什麼? |
17 | 潘部長文忠:如果以現在平均壽命已經到八十歲,甚至以後還會再增加,從退休到這個階段我們說是較年長者,先不論要用哪個名詞,無論是自己的興趣也好,或是專長能力各方面,能夠再延續去發展自我肯定的價值,我覺得這是必要的。 |
18 | 吳委員春城:對,所以部長是認同的。 |
19 | 潘部長文忠:是。 |
20 | 吳委員春城:因為我們目前的系統當中,認為退休以後就是遊山玩水、含飴弄孫這兩件事情。另外是我們現在年青人的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養出來以後,要知道他們在什麼環境生存,就是剛才講的培養人才能夠適應環境,在未來能夠成為國家棟樑。 |
21 | 明年畢業的孩子跨出校園、踏入社會時,臺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了,五個人就有一個人超過六十五歲。2034年,再十年後,這些孩子三十歲出頭了,應該人生開始要起步,所謂三十而立,臺灣已經有一半的人口超過五十歲了。2040年,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將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的一生都在高齡社會裡面,請問教育部的長官們,現在我們所培養的這些孩子,你們設定他們未來在社會當中的競爭生態是什麼生態?我現在時間有限,我問過一個大學校長,他們設定的是我們社會永遠都是青春無敵的社會,我看了早上教育部的簡報,大概也是這樣設定,我們的社會永遠是一個青春無敵的社會,事實上這是大錯特錯,我們如果戰場都設定錯誤的話,現在所做的教育規劃可能是有問題的。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提出來這樣的結果,因為我們對於高齡者沒有給他們一個好的引導,所以臺灣的高齡者現在平均臥床到8.9年,高齡化的結果是倒下來。年青人因為培養出來以後找不到自己的戰場,所以不敢結婚,結婚不敢生小孩,這就是少子化最大的生態問題,所以後來成為躺平族。也就是說,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們整個社會就是躺成一片,一邊臥床,一邊躺平。 |
22 | 我覺得剛才提到的是一個大方向,前面論述太久,我今天要提的就是60歲以後,如果現在我們平均年齡八十幾歲了,以後可能平均會到90歲,也就是會展開二、三十年之間的第三人生,但是我們現在的第三人生缺乏描述,沒有政策、沒有產業,我覺得這是教育部的責任。我們現在看到教育部終身教育這一塊的預算只有34億元,但是我們60歲以上有600萬人,34億元提供600萬人的教育,平均每個高齡者一年的教育預算是臺幣57塊,這個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表示我們不重視嘛!應該是這樣子吧?然後大家的推論就是高齡者對教育沒有興趣,大家看看這就是我們終身教育的場景,這種場景會有人有興趣嗎?所以從報名率來看,我們樂齡大學報名只有4,000人,600萬人當中只有4,000人,這就是我們過去對高齡者缺乏想像,教育當中對高齡者的歧視,缺乏規劃、缺乏想像,形諸在我們的政策和預算編製當中都非常偏差。 |
23 | 其實第一人生進入第二人生,也就是18歲進大學,這很正常。為什麼第二人生進入第三人生就不用進大學呢?我們可不可以用大學來取代養老院?其實這是充滿生機,教育部現在最大的煩惱是因為少子化,所以很多大學要關門,但是事實上這600萬我們稱之為「壯世代」的這群人,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進大學,因為那時候大學錄取率很低,教育部要不要考慮來規劃讓這些人能夠進大學?不要認為他們對讀書沒興趣,是因為課程設計太爛,如何在第三人生繼續能夠很豐富、能夠成功?我跟你講,大學都不用關門了,600萬人要進去,而且這些人擁有臺灣三分之二的財富,所以財源非常豐富,請教育部好好認真,我也會做一個臨時提案。不好意思,我知道部長有很多話要講,我待會會做一個臨時提案,也會給一個時間,因為這不是貿然,這個要翻轉一個體系,需要大家認真面對,我們一起來推動,好不好? |
24 | 潘部長文忠:是,謝謝委員,前幾天拜會委員,聽委員談壯世代的整個構想,我把你的專書比較快速的瀏覽,我發現這是一個我們面對未來要再重新思考定位,我想過往我們所做的不管是樂齡大學、高齡學習中心等,我想有它的基礎,但是現在也滿多的大學,包含所謂開放大學,也有很多類似的回流,但是那個跟委員這個構想其實還有一些可再努力的地方,我想這些確實可以再來研議,我對這樣的方向和臺灣要面對的問題,我是非常認同。 |
25 | 吳委員春城:謝謝部長。 |
26 | 潘部長文忠:謝謝。 |
27 | 主席:謝謝吳委員,謝謝部長。 |
28 | 接下來,葉元之委員、葉元之委員、葉元之委員。 |
29 | 接下來請張雅琳委員。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322 |
---|---|
meet_id | 委員會-11-1-22-2 |
speakers | ["柯志恩","陳培瑜","洪孟楷","吳沛憶","萬美玲","范雲","葛如鈞","郭昱晴","羅廷瑋","陳秀寳","林倩綺","林宜瑾","吳春城","張雅琳","鄭天財Sra Kacaw","楊瓊瓔","羅智強","王鴻薇","蔡易餘","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呂玉玲"] |
page_start | 251 |
meetingDate | ["2024-03-04"] |
gazette_id | 1130801 |
agenda_lcidc_ids | ["1130801_00006"]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content | 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
agenda_id | 1130801_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