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4786
鍾佳濱 @ 第11屆第1會期第22次會議
Index | Text |
---|---|
0 | 鍾委員佳濱:(15時30分)主席、各位同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不想照顧農民,沒有哪一個政黨不想照顧農民,但是現在的公糧保價政策真的在照顧農民嗎?半世紀之前,因為臺灣人口多,我們的稻農生產不足,所以政府有公糧保價的制度,但是經過半世紀的演變,第一,透過國際農業貿易,我們有很多糧食都可以進口。第二,我們社會的飲食習慣改變,臺灣人吃米吃得比較少了,因此這個公糧保價制度變成是在保障及照顧農民的生活。對臺灣農民而言,雖然稻米是第一大作物,但是實際上多數農民並不是種稻子,甚至在稻農當中,只有三成符合公糧收購的資格,七成稻農並沒有受到這項政策的保護,但是這項政策的結果卻造成這幾年來稻穀市場機制受到破壞,因此每年政府所收購的反而在倉庫裡面浪費掉,每年花費的預算過去曾經有一度超過100億,如果把這100億的預算用於照顧其他農民轉作,實際上對多數農民的生活更有幫助。 |
1 | 剛才邱委員也說了,過去50年來曾經調整9次,距離最近的一次是13年前,13年前那一次是一口氣將價格調整3元,其他的補貼調整2元,忽然間調整5元的結果,跟過去3角和2元的區間差別很大,因此很多原本不是公糧收購的稻農也來擴大面積轉作,結果造成第二年價格崩盤。事實上,公糧收購價格雖然提高,但就像剛剛所講的,包括肥料及各項人工成本都增加,因此農民得到的好處並不多。這幾年來,政府雖然沒有大幅提升公糧收購的價格,但是透過其他種種措施,包括對地綠色環境補助這樣的制度,也實施鼓勵農民轉作的制度。 |
2 | 實際上稻農也無法全部交公糧,因為我們有計畫收購、輔導收購及餘糧收購,所以這三成稻農並不是所有作物都可以得到公糧價格的保障,所以我們來看如果現在採取一口氣調整到5元的話,實際上短期內看起來稻農會很高興價格提高了,但實際上卻會影響其他雜糧作物的價格,包括屏東種紅豆的農民,現在大家都來種稻子,這樣就會造成市場價格的波動,對農民反而不好。第二,如果我們把這將近100億的預算轉而用來照顧農民是更好的。因此本席呼籲農業部應該照顧稻農、照顧全體農民,不要大幅變動公糧保價的制度,以上。 |
3 | 主席:謝謝鍾佳濱委員的發言。 |
4 | 接下來請登記第5號丁學忠委員發言。 |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 104 |
---|---|
meet_id | 院會-11-1-22 |
speakers | ["韓國瑜","江啟臣"] |
page_start | 103 |
meetingDate | ["2024-07-16"] |
gazette_id | 1137115 |
agenda_lcidc_ids | ["1137115_00005"] |
meet_name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2次會議紀錄 |
content |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十二條、第十四條及第二十一條之一條文修正草案─協商後處理─ |
agenda_id | 1137115_0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