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萬委員美玲:(9時15分)謝謝召委。有請鄭部長。 |
1 |
主席:好,請鄭部長。 |
2 |
萬委員美玲:部長準備好了嗎?好,那我們就開始了。部長,我想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國家的根本,您現在在這個時刻接下教育部長一職,我相信接下的不是只有一個職位,而是一個非常神聖的使命。你也說到上任要落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兩岸尊嚴對等的條件之下,讓陸生的學位生來臺,兩岸的青年恢復交流,有助於瞭解彼此,往好的方向發展,對嗎? |
3 |
鄭部長英耀:是。 |
4 |
萬委員美玲:但是在今天的報告上面怎麼沒有看到你第一件想要落實的事情? |
5 |
鄭部長英耀:跟委員報告,確實因為剛上任,有關書面報告的部分,我想我們也許還有許多精進的空間。 |
6 |
萬委員美玲:好。部長,根據我們看到媒體的報導,在明年2月份,我們對於陸生的碩博士就要來公布簡章,5月份 就會放榜,對於陸生的學士班,在5月份會公布簡章,7月份會放榜,甚至最快7月份就可能入學,這是真的嗎? |
7 |
鄭部長英耀:是的,跟委員報告,我們目前是朝這個方向在努力。 |
8 |
萬委員美玲:在努力喔,好,所以這個訊息是真實的? |
9 |
鄭部長英耀:是。 |
10 |
萬委員美玲:好。教育部在您上任就釋出這樣的訊息,我想這可能有兩個意味,第一個就是教育部部長您準備好了,而且非常有把握可以做到這件事;第二個就有可能是呼應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來做一個政治性的演出,為什麼本席這樣說呢?其實在109年時陸方就已經公告暫停陸生來臺,這個我相信部長您一定知道,在這段時間當中,過去蔡英文政府時代,我們的部長不是沒有努力過,他們也曾經多次呼籲,想盡各種管道,希望對岸能夠重新開放陸生來臺,但都是溝通無效,對岸也是已讀不回。現在您這麼有把握,而且連時程點、作法都出來了,是不是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進行溝通了,對岸有開始回了嗎?這件事情應該是一個雙向的事情,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意願,所以部長,您現在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 |
11 |
鄭部長英耀:是的,謝謝委員的關心,我們跟陸委會在這個部分事實上是在合作的,我也同意委員,過去不管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但是能夠讓兩岸有更和平、和諧的發展互動,特別是在教育這個區塊,我們還是希望讓年輕人透過彼此學習、交流,往好的方面來發展,我想這是我們要努力的。 |
12 |
萬委員美玲:好,很好喔!我想這個訊息出來,我們很多大學端的校長、教授其實都非常樂見,但是他們也都是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在看待,因為還是那一句老話,這是雙向的,這不是單向、哪一方一廂情願就可以達成的,其實連本席,我們都是非常支持也非常樂見的。當然就像部長剛剛講的,我們希望兩岸的年輕人恢復交流,兩岸之間可以從教育開始,有一個好的發展,這是我們的共識;當然另外一個也是因為這幾年我們看到臺灣少子化,所以教育部也推動一個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也就是新型專班,部長剛上任,我想應該也知道啦,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這是希望我們在113年到116年能夠招到1萬8,568名外籍生,也就是1萬8,000名左右。但是我們看到,其實過去兩岸在非常和諧的交流跟發展的時候,陸生累積在臺灣的人數就高達了4萬1,975人,現在大概剩下一成左右。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數字,本席是要講,其實如果大家真的能夠好好溝通,能夠開放陸生來臺,你看我們那麼辛苦做一個新型專班,也不過要招一萬八千多個學生,而陸生在我們狀況最好的時候,我們看到巔峰有四萬一千多個人,這個數字要給部長做一個參考。 |
13 |
另外同時提醒部長,從2011年開始,事實上我們也持續做了很多檢討,放寬陸生來臺等各項很友善、很便利的措施,非常多項、十幾項喔,關於這些友善的措施,部長,你都知道是哪些嗎?你只要回答知不知道就好,知道嘛? |
14 |
鄭部長英耀:大致上都知道。 |
15 |
萬委員美玲:既然我們開放這麼多友善、便利的措施,為什麼這四、五年以來陸方始終還是沒有辦法開放陸生來臺?真正的原因您認為是什麼? |
16 |
鄭部長英耀:事實上就這部分我不宜猜測,因為從教育的觀點,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好的方向來發展,當然兩邊的一些…… |
17 |
萬委員美玲:部長,本席要提醒您,如果你不方便或是不宜,甚至於不知道為什麼,這問題很嚴重!那你怎麼對症下藥?你怎麼能夠說什麼明年5月學士班就要招生、7月他們就要來等等,你怎麼有辦法那麼肯定對外公布這樣的事情?你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便利的措施給他們都不來!不知道問題如何去解決問題? |
18 |
鄭部長英耀:我跟委員報告,事實上這些年來他會比較明顯地停止雙方在學術或者學習上的交流,主要我們知道這幾年來是因為COVID的關係,使得我們…… |
19 |
萬委員美玲:我剛才有看到您後面這一位,他的那個嘴型我有看到,他提供給你這個答案,這樣不好。部長,這個嘴型太明顯了,部長要有自己的想法跟思考,但是部長剛剛其實也有脫口說了不方便,我相信你有很多不方便說明或者是猜想的地方。但是本席要提醒您,開放陸生來臺既然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這麼重要的場所都呼籲了,過去蔡英文總統也呼籲、賴清德總統也呼籲、陸委會也呼籲、過去的教育部也呼籲,你又說這個是您上任最重要落實的,但是本席要提醒不能只靠呼籲啊!如果靠呼籲,怎麼會過去這四、五年來對方已讀不回,所以您必須要知道真正的問題點在哪裡,好嗎? |
20 |
鄭部長英耀:謝謝。 |
21 |
萬委員美玲:這樣明年我們才能夠真的看到這個宣示會有進展。 |
22 |
我們再來討論,這二十年來我們在談的就是教改,我們的孩子不斷地被教改,我們的老師不斷地被迫調適、一次又一次適應教改的新制度,我們要知道老師、孩子跟家長在這二十年當中真的非常地辛苦!部長,您曾經參與過審議108課綱,所以我們來稍微討論一下108課綱眾多面向問題當中的一、兩項。在過去的5年當中,您認為學習歷程檔案這個制度有沒有達成我們原本希望幫孩子進行生涯探索,還有減輕孩子升學壓力、準備這些資料的目標,您認為有達到嗎? |
23 |
鄭部長英耀:我想那一個方向是有價值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難免會有一些考慮不周延的地方,我們應該肯定就一個年輕學子的學習過程裡面那個學習歷程檔案的價值性,但是怎麼樣…… |
24 |
萬委員美玲:我相信任何一個制度提出來一定立意良善也有價值性,但是我們來看,根據學生團體提出來2024年108課綱的觀察報告,經過調查竟然有高達56.7%的學生希望這個學習歷程檔案能夠符合他申請的科系,所以他一直朝著特定方向去做準備;另外,還有55.41%的學生認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無助於生涯探索。所以剛剛這個數據顯現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就是學習歷程檔案再度成為新的升學工具了,所以不但沒有減輕他們的壓力,其實造成他們另外一個壓力,不但沒有協助他們做生涯探索,事實上大家一窩蜂是往升學的方向走!所以您認為這樣的現象存不存在、要不要檢討? |
25 |
鄭部長英耀:誠如我剛才跟委員報告的,學習歷程檔案確實是有價值的,但是怎麼樣讓高中生更清楚、然後減少他們不必要的一些擔憂,這是我們要來努力的。 |
26 |
萬委員美玲:要努力的地方真的還蠻多的。過去在學習歷程檔案之前叫備審資料,我們都知道備審資料每次到高三的時候大家才一窩蜂地擠來做,把過去的資料找出來,甚至於就發生了很多代寫、作為商品買賣!現在我們希望分散這個壓力,所以在高一、高二、高三陸陸續續來做,可是我們看到高一、高二學生的4個學期,他有沒有能力可以把這個學習歷程檔案做得很好?再來,他的志向跟志趣在高一、高二就一定能夠定下來而不改變嗎?部長來自大學端,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其實到高三也許有些孩子的志趣改變了,他發現他的興趣在另外的地方了,這時候不能更改!那有沒有辦法可以解套這樣的事情? |
27 |
鄭部長英耀:我非常同意委員剛才所提的,學生在生涯發展裡面,任何一個時刻都有可能因為學習的經驗、生活的經驗…… |
28 |
萬委員美玲:對,所以我們可以調整嗎? |
29 |
鄭部長英耀:他的興趣可能會改變,我想針對這個細部會後我來進一步瞭解,我看怎麼樣可以做一些微調,或者怎麼樣滿足…… |
30 |
萬委員美玲:謝謝部長。另外還有一個,108課綱還在講多元選修課程這件事情,但我們卻發現,根據立法院112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當中指出,普通高中多元學習選修課程的實際開課數竟然不到計畫開課數的七成,也就是說,有三成多沒有依照計畫開課,這個現象部長應該也曉得,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您知道嗎? |
31 |
鄭部長英耀:有一些學校因為大小規模不同,當然師資上本身也會有一些限制,我想這部分我們未來看怎麼樣結合大學端來協助…… |
32 |
萬委員美玲:部長,你有答對!我想師資不足這件事情很嚴重,所以我們希望會後部長能夠去瞭解一下目前開課數是持續下降嗎?師資不足的地方、大小校資源不平均到什麼程度?我希望部長瞭解以後能夠跟本席做說明。 |
33 |
最後,我們談108課綱的問題非常多,上路5年了,我們必須要講,在準備上面,對於志趣未定的孩子們要他一次定下來,我覺得壓力很大;第二個,以前學習歷程檔案是高三才做,事實上現在是軍備競賽的延長賽;再來,我們現在還是以分數為導向,因為我們要知道,第一階段沒有達到一個標準,第二階段教授根本不可能看到我們的學習歷程檔案,做了的目的在哪裡?最後,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學用落差一樣非常嚴重,如果學習歷程檔案有辦法探索學生志趣的話,學用落差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
34 |
我期許部長在118課綱方面,馬上114年就要檢討了,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都帶進去,然後在118課綱來審慎地評估、思考,好不好? |
35 |
鄭部長英耀:謝謝。 |
36 |
萬委員美玲:謝謝。 |
37 |
鄭部長英耀:謝謝委員的關心。 |
38 |
主席:謝謝萬美玲委員,時間很準時。 |
39 |
接下來我們請登記第2位的陳培瑜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