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吳委員春城:(11時42分)請潘部長。 |
1 |
主席:請部長。 |
2 |
潘部長文忠:委員好。 |
3 |
吳委員春城:部長好。我到立法院來第一次的質詢就是獻給你。 |
4 |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 |
5 |
吳委員春城:今天可能是最後一次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也希望你更上一層樓。 |
6 |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 |
7 |
吳委員春城:剛才有提到,部長這幾年來歷經滄桑,所以我想問一下部長,你要不要發表一下臨別感言?你覺得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只能講一點,就你覺得,真的要講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字。 |
8 |
潘部長文忠:好,我跟委員報告,因為學校真的是要以學生為主的這個核心概念,校園仍然還是有學生受傷,甚至霸凌等等這個事項,我一直覺得作為教育體系要引導學生,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更全面性的,這讓我覺得一直是…… |
9 |
吳委員春城:最大的遺憾。 |
10 |
潘部長文忠:始終不足的地方。 |
11 |
吳委員春城:就是學生安全的問題,在惡化。其實我看到的是僵化的體制,整個教育部很多僵化的體制,這些體制是從哪裡來的?就是非常多的捆捆綁綁,但這些可能也是受政治的影響,政治的風向往哪邊吹,那邊就會打開一扇門,另一邊就會關上一扇門,教育部在這當中可能就遇到很多困難。就像我今天要談的叫做一國兩制,看到這個表也滿奇怪的,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在國際招生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平均大概都有10萬名以上,這10年來不斷地在推展,後面這3年可能受疫情影響、還有兩岸陸生的問題;但同時也看到,我們近10年來的赴海外留學生也不斷地在成長。讓我們瞭解,一邊大學因為少子化,所以不斷地吸引外來的,但是我們又不斷地把自己的學生往外推。那可以看得出來我今天在談的,就是我們在思維上面是什麼策略,部長? |
12 |
潘部長文忠:我跟委員報告,當然時代環境有很大的變化,對於學生培養國際移動的這種能力,我想各國皆然,像早期我們大部分的學生都在國內,然後比較少數像公費留學等等的,我覺得在教育部的政策上,也一直希望臺灣的學生有機會跟國際交流,也歡迎國際的學生來臺灣,所以這幾年就如委員所看到,這倒不是把國內的孩子推外、要國外的學生來,在政策上我認為這已經到了一個學習不應該再有太固定的、永遠都在臺灣這塊土地上。 |
13 |
吳委員春城:另外一個,當然也是國際的交流,臺灣現在的教育非常進步,以前因為臺灣跟國際的落差很大,臺灣現在的教育非常好,應該有很多的吸引力,臺灣自己本身就可以培養出國際頂端的人才,像新加坡小小一個地方就有亞洲前1、2名的大學,他們當然也會出國,不過全世界自然都會吸引過來,辦好我們國內的教育,這可能還是第一要務! |
14 |
但是就我剛才談的,我們這裡有開一扇門,對國外我們是大開門戶啦,所以十幾萬人可以進來!但是我們對國內很多教育體制非常嚴格把關、困難重重,好不容易開了一扇門──實驗三法,推動了實驗教育,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得出來,粉紅色就是這種實驗教育,每年不斷地在成長,可以看得出需求很多,我們希望更多自主、更多開放的,甚至有一點類似國外的這一種實驗、跟國內體制不太一樣的,這個的需求非常大!部長有看到這個問題嘛? |
15 |
潘部長文忠:是,這部分我跟委員報告,這些年從教育基本法後,其實臺灣的教育也不斷地讓家長有更多教育選擇權。 |
16 |
吳委員春城:更多的選擇,但這裡我要提的一個就是,這裡只有到高中,大學、高等教育就沒有了,高等教育沒有以後,現在這裡有四萬多人在非正式教育、實驗教育就學,他到這裡幾乎只有一條路,非出國不行,因為跟我們的教育體制沒有銜接,因為我們沒有實驗型的大學,所以這個體制他只能尋求正規教育入學途徑,這個問題是不是強迫這些人?他不是因為喜歡去國外,而是被迫出國! |
17 |
潘部長文忠:這一點我跟委員報告,當然要到完全一個機構……現在教育部也核定了一所高教的實驗部分,是以人文、藝術為主,也會展開。 |
18 |
吳委員春城:有,我有看到。 |
19 |
潘部長文忠:我跟委員報告的是,現在大學入學當中有一個特殊選才的機制,這個機制也不會參考一定要參加入學的學測、測驗等等,而這個機制目前也有比較多的學校已經展開,這個概念委員也瞭解…… |
20 |
吳委員春城:部長,我現在看到有5所大學提出申請,只有1所大學現在…… |
21 |
潘部長文忠:不只啦,委員!特殊選才的大學不只5所,詳細的…… |
22 |
吳委員春城:但是目前只有1所嘛,就是只有這1所…… |
23 |
潘部長文忠:不是,那所是實驗型的大學。 |
24 |
吳委員春城:對,實驗型,我現在講的是實驗型大學。 |
25 |
潘部長文忠:剛才我跟委員報告的是,因為現在國小、國中到高中,後面他們……因為委員關切一點,他們是不是沒有其他的路徑,剛才報告特殊選才的作法,其實將近有40校…… |
26 |
吳委員春城:有,我有看到,現在有幾所學校,像清華、交大、逢甲,但是僧多粥少嘛,錄取名額只有30名…… |
27 |
潘部長文忠:大概有40校左右的…… |
28 |
吳委員春城:聽說報名人數到達500人,錄取率只有6%。 |
29 |
潘部長文忠:因為臺灣的大學就不像高中以下,大學樣態本來就比較多,等於說多科系,學生在入學上為什麼會有特殊選才,就是認為他們高中以下也許不是用學科考試等等的方式,但是有特殊選才這一條管道。 |
30 |
吳委員春城:我們既然對國外可以有這麼開放的……顯然這個教育體制的配合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的執行都沒有問題,只是我們的思維當中,對於國內就嚴審把關,考慮的很多,所以都困難重重,實驗大學這個要銜接,因為現在到高中以下的有4萬名了,這麼多的需求讓他們只能選擇出國,這是一個很大問題。 |
31 |
另外一個是我一直在跟部長提的第三人生,即高齡社會提到要第三人生大學,可以看得出在這一方面,高教司一直覺得大學就是給18歲的人來念的,60歲以後的人,目前這一方面的思維,部長算是第一個先驅,但是要把這樣的思想啟蒙下去,你看前幾天的新聞,中醫藥司的司長去考北藝大,去圓他的夢,但他也必須循正規的考試耶!壯世代想要進入大學就好像要進入少林寺一樣,要打遍十八銅人陣以後才有辦法進去,為什麼要這麼的辛苦?我們的教育為什麼要擋這個門? |
32 |
既然我們有一扇門,有實驗教育這樣的體制,他可以排除各種教育的法規,幾乎都可以排除,只是看你要不要做而已,我也認為不要用這種教育法規,因為再循那條路線去想,我相信一定想不出來的啦!是不是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開第三人生大學的法規限制?用這一個。 |
33 |
潘部長文忠:跟委員報告,現在在機制裡,包含實驗教育,過去一段、一段,因為我也從最早期走這一段也不斷的在調整,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打開到大學,法制面其實是支持的,委員一直在談第三人生的大學規劃,其實實驗的模式是其中我覺得可行的方向之一啦! |
34 |
吳委員春城:OK,部長,有兩點,就是可不可以針對實驗教育在高教斷鏈的現況來進行檢討?第二點是對於第三人生大學運用在專科以上實驗教育的可行性,是不是可以請教育部…… |
35 |
潘部長文忠:因為現在有個小組在,即使520之後,我想那個機制還會持續運作啦! |
36 |
吳委員春城:好。 |
37 |
潘部長文忠:因為我們現在都在探討各種可能性,我想這個方向不變,但還是希望有一個比較能夠發動啦!數量也許一下子,我認為不要求多,但如果有一個好的模式,它是逐步可以擴展的。 |
38 |
吳委員春城:好,謝謝。 |
39 |
潘部長文忠:謝謝委員。 |
40 |
主席:謝謝兩位。接下來我們請范雲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