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0100

郭昱晴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

Index Text
0 郭委員昱晴:(10時22分)謝謝主席。有請院長。
1 主席:院長。
2 廖院長俊智:郭委員早。
3 郭委員昱晴:院長早安。我們知道中研院算是我們國家學術的最高殿堂,當然也是培養很多學術研究人才的地方,所以我們人才濟濟都在中研院。但是人才多,壓力其實也大,剛剛我聽到吳沛憶委員說他之前也在中研院待過,感覺院區是非常寧靜、非常安靜的一個氛圍,但是我相信應該是壓力頗大的一個地方。去年10月,中研院的生醫所有一位副研究員,可能因為不同的因素,不管心理因素也好,家庭因素也好,感情因素也好等等,他在院內輕生了,那個時候我知道您也特別有來立法院備詢。我知道中研院的關懷中心是在2020年年底正式成立,包含有時候會不定期舉辦一些這方面的講座,或者是心理諮商的課程或者是諮詢。到去年之前,我們發現最後一次舉辦活動是在12月27號,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經3月多了,以前以這樣的頻率來講,大概是一季至少都會舉辦個一、兩次,但今年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舉辦,是資料還沒update、沒有更新,還是真的沒有舉辦類似這樣的講座跟活動?
4 廖院長俊智:我們請孟處長。
5 孟處長子青:委員好,國際處處長報告。我們關懷中心的作業是每年年初的時候會統整去年所有的業務,所以在年初的這一、兩個月,關懷中心的心理師必須要把去年所有的業務做一個非常明確的業務報告,這個報告前兩周剛剛做好,他們報告做好了之後就馬上會開始今年度的活動,所以前面2個月的確還是沒有開始。
6 郭委員昱晴:目前還沒有開始,好。另外我想提到的是關於關懷中心整體預算的部分,我們稍微看一下,我們發現人事的費用高達了90.2%,人事的費用占最高。另外包含教育訓練以及行政事務費,其實行政事務費應該就是包含剛剛我所說的,如果我們有不定期舉辦不管是心理諮商的一些活動或者是講座,這個部分可能就有場地的布置、講師的邀請等等的預算,都會放在這行政事務費上,但是一整年編列的預算只有二十三萬多,這樣子的預算能夠舉辦一整年的活動嗎?是可以支撐的嗎?有沒有預計要把行政預算再提高?
7 廖院長俊智:好,我們再請孟處長來回答。
8 孟處長子青:報告委員,因為我們活動原則上都是在院內舉辦,所以場地費院內就會自行吸收,目前的行政事務費主要是邀請講師的鐘點費。至於心理師的薪資,已經被其他的經費所吸收,所以目前這樣子的預算編列,在過去2年看起來是足夠的,但是我們當然會持續再檢討,謝謝。
9 郭委員昱晴:好,因為最近其實有校園頻傳一些輕生或者自殘,甚至昨天在桃園也有這樣子的一個案例發生,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事情不會發生在中研院。
10 廖院長俊智:謝謝。
11 郭委員昱晴:我們儘量還是要注重這些研究人才心理健康的部分。
12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提醒。
13 郭委員昱晴:接下來我想問的是,其實上一次在國科會的質詢當中,我們提到所謂的TAIDE,剛剛前面幾位委員都有特別提到這個部分。當然如果最後計畫成功,其實我們的模型也可以複製,包含像是Meta、Google、OpenAI等等。我們當然希望臺灣自己本身的AI在國際當中更有所謂的發語權,其實預計的計畫是到今年4月,但是上次國科會來備詢的時候,他們有特別提到這個計畫會繼續進行、繼續展延,但接下來第2期的計畫當中,花短短1年的時間,是不是真的就能夠達到我剛剛所說的,讓臺灣的AI在國際更有發語權這樣的目標?
14 廖院長俊智:我們請李育杰研究員來說明。
15 李研究員育杰:委員好,這一部分我們是有信心的,當然我這裡提到TAIDE計畫在進行,其實在這過程裡面AI進步非常非常多。除了這一個模型是基於Meta LLaMA2它是一個可商用的open model,然後灌上我們自己的繁體中文語料庫,接下來我們還有把模型持續擴展,包括最近最紅的在法國的新創Mistral,他們的模型我們已經持續開發。我認為這是一條長遠的路,吳主委也講不只延1年,後續怎麼承接對模型的maintain,然後資料庫的累積,這些都是未來很重要的工作項目。
16 郭委員昱晴:在整個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剛剛也特別提到,科技越發達我們大家也就越來越多的擔憂,怎麼維護好我們國人的一些資安呢?
17 李研究員育杰:事實上我開始在對外一些演講中,我們特別講,我們在使用微波爐的時候,不會把金屬物品放到微波爐,所以我們面對AI、使用AI,就像剛剛提到的,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要有一些素養,所以在計畫進行過程與對外的推廣中,我們都會把這些AI的素養帶進去。
18 郭委員昱晴:所以會帶進所有的教育層面?
19 李研究員育杰:是的,包括剛剛提到Deepfake,這些都是在我們所有對外推廣中都會提醒民眾。
20 郭委員昱晴:好,我們希望能夠趕快看到,然後讓臺灣的AI能夠真的跟國際一起。再來就是講到所謂的科普,其實我們知道中研院這幾年來一直在做所謂科普的推廣,尤其在2017年,我們特別成立了「研之有物」這樣子一個科普的媒體。當然後來也把大家覺得很艱深的一些所謂高科技的圖、文,我們是用圖文的方式,做成這樣子的刊物或者是書本,現在這個部分有沒有持續的推廣到國中小,甚至我們的高中,能有這樣子跨部會的一個合作?
21 廖院長俊智: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詳細我們請曾處長來說明。
22 曾處長國祥:我是秘書處處長曾國祥。我們現在「研之有物」確實是比較以國高中的學生為主,我們也正在規劃看有沒有辦法試著再往下紮根,配合我們的兒童科普日,看看是不是能夠跟我們的出版中心合作一下,試著出版一些更適合兒童來閱讀的科普刊物。
23 郭委員昱晴:因為現在我們知道有各個不同的,不管是公立也好,私立也好,在國小的階段,其實都有所謂的科展。
24 曾處長國祥:對,是。
25 郭委員昱晴:在這些科展也都可以從中去發現,一些從小就對於所謂的科技或者是關於這部分的一個小小人才,我是希望真的能夠再更普及,而不是只有在兒童科普日當天啦!在平常,是不是可以把這個部分帶進去?當然我們知道兒童科普日也創造了很多很多的奇蹟,應該這麼講,那時候有將近70場專門體驗的一個活動,當然吸引了很多很多的人潮喔!我們希望兒童科普日,我們把它定為平常的科普日,每天可能都有,或者是我們平常在一般的國小,就可以從這個部分開始慢慢做起,好不好?
26 曾處長國祥:好,我們會持續努力,謝謝委員。
27 郭委員昱晴:好,謝謝。謝謝主席。
28 主席:好,謝謝。接下來我們請登記第9號萬美玲萬委員。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92
meet_id 委員會-11-1-22-4
speakers ["柯志恩","洪孟楷","羅廷瑋","吳沛憶","葛如鈞","林宜瑾","陳秀寳","郭昱晴","萬美玲","張雅琳","吳春城","陳培瑜","謝衣鳯","范雲","吳思瑤","葉元之","林倩綺"]
page_start 341
meetingDate ["2024-03-20"]
gazette_id 1131701
agenda_lcidc_ids ["11317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31701_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