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D / 150086

吳沛憶 @ 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

Index Text
0 吳委員沛憶:(9時45分)謝謝主席,我請中研院院長。
1 廖院長俊智:吳委員早。
2 吳委員沛憶:院長好。院長,我在當研究生的時候曾經也在中研院擔任過3年的研究助理,在中研院的生活,我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觸的就是中研院的院區裡的空氣感覺很寧靜,但是我們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所有的研究人員,他在漫長的調研的時間當中,當他的研究有一點成果推進的時候,那個心情之激動以及整個團隊的振奮,我想那就是我們學術的價值以及學術的精神。學術自由是我們中華民國憲法所捍衛的自由,所以院長,當你站在立法院來備詢的時候,你的發言其實也代表我們全臺灣所有學術人的發言,我希望我們能夠更加地去捍衛學術的價值。
3 廖院長俊智:是。
4 吳委員沛憶:臺大傅斯年校長曾經講過,大學的精神是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之精神,學術研究本身的價值就在於它貢獻于宇宙之精神,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當然國人對於中研院有所期待,誠如我們的報告當中所提出的,中研院的任務除了有研究,有人才的培育,也在於有社會的責任,所以相關的研究成果倘若對我們臺灣社會在科學、在經濟、在人文相關的層面能夠有所推進,那也就是中研院的社會責任,這一點我覺得院長能夠更加地清楚去闡述。
5 我看到中研院今年1月成立了關鍵議題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目前選定了二個研究計畫,一個是量子科技,一個是淨零永續。我首先想要請教院長的是,關鍵議題研究對中研院來說,如何去定義它的關鍵,怎麼樣去評估它的價值?在組織層面上,是透過學術諮詢總會大家來提議討論的嗎?如何選定我們的關鍵議題?
6 廖院長俊智:事實上中研院有許多人在研究關鍵議題,要納入關鍵議題研究中心,我們的考量點是要有一個特殊的推動辦公室來推動這個計畫,依這種制度能夠幫忙的,我們才納入關鍵議題研究中心,但是並不是說不在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研究的議題就不關鍵,這是不對的。中研院做了很多非常關鍵的議題,有些在各所、中心已經都在做,我們認為既然在各所、中心已經進行得相當不錯,我們就不需要把它挪到關鍵議題研究中心,但是有一些比較團隊型的、需要很多協助的,我們就利用一個推動辦公室的機制,在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定期,這個「定期」可能是每個禮拜開一次會,可能是一個月開一次會……
7 吳委員沛憶:是。所謂關鍵議題研究中心有成立辦公室,我們是會投入更多的資源,然後給它更多的人力,還是就它本身的研究計畫來繼續進行?
8 廖院長俊智:我們通常都是把我們所謂的政策額度計畫爭取的項目納入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然後定期來推動……
9 吳委員沛憶:就是既有的研究計畫把它納入?
10 廖院長俊智:也不能說它是既有,因為這個計畫是每年需要申請,每年需要檢討……
11 吳委員沛憶:好,目前是選定了二個計畫主題,你們有沒有預估未來每一年要增……你們是以數量來預估,還是以符合你們的標準?
12 廖院長俊智:要符合我們的標準……
13 吳委員沛憶:對,我就是要問你們評估的標準有沒有哪些項目?
14 廖院長俊智:基本上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雖然有很多議題都非常關鍵,但是它在既有的制度下都已經做得很好,我們就不需要把它挪到關鍵議題研究中心,這邊通常都是比較團隊的合作……
15 吳委員沛憶:目前有沒有已經在討論、評估當中的未來的關鍵議題?
16 廖院長俊智:譬如說所有的淨零相關科技,目前譬如說我們納入海洋能,那其他的項目也都在評估,是不是要納入在裡面一起來推動,這是比較具體的。當然其他有新的議題,還有一些人文社會的議題,一樣可以納入這方面來看看用這樣的方式來推動是不是可以加速它的進程。
17 吳委員沛憶:談到淨零科技,中研院2022年發布了臺灣淨零科技政策的建議書,2023年的時候也推出了淨零科技的研發計畫,其中有一個去碳計畫也是院長您所帶領主持的,我想請問,你們提出來的淨零科技的建議書,最大的建議方向是什麼?
18 廖院長俊智:就是所謂的淨零五支箭,第一個我們要針對天然氣先把它的碳移除產生氫,再利用氫來發電,這是第一項;第二項是發展高效太陽能光電;第三項是深層地熱;第四項是海洋能;第五項是生質碳匯,這是我們最大的五個重點。
19 吳委員沛憶:是。那其中在「去碳燃氫」這個技術,我們目前已經取得一個初步的成果,已經跟台電合作發出了第一度電,對不對?
20 廖院長俊智:是,對。
21 吳委員沛憶:未來有沒有相關的計畫?因為我知道你們要朝向規模化,然後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落地商轉,目前預估的期程是什麼?
22 廖院長俊智:我們第一步只是驗證說可以在小型商用的發電機上用,接下來我們要把規模放大,規模放大的難度相當的具有挑戰性,我們不是要放大一、兩倍而已,我們要放大好幾百倍、好幾千倍,甚至萬倍級的這種規模,所以其中的挑戰是非常高的,甚至不排除要研發新的技術才能夠達到這個大規模都有可能,所以我們也跟台電和其他業界密切合作,在積極往前推進當中,所以確實我們有這方面的規劃,樂觀的話可能是5年左右可以開始看到有商業化的可能,但是這部分沒辦法說很短期就能達到實際的效益。
23 吳委員沛憶:所以是還在實驗當中,你們目前的轉化率是多少?
24 廖院長俊智:轉化率這部分就看你要投入多少的能量,假如你投入的越多,換句話說成本越多,轉化率就會越高,所以我們要讓轉化率變到百分之九十幾以上那也沒問題,但是成本就比較高;在可見的成本之下,我們做到了10%、20%,這是目前的狀態,那完全是看你的成本,你願意投入多少的成本,至於成本的投入也是可以逐步下降,研發越有進度,將來的成本也會越往下走。最主要這是可以取代目前一般其他國家想要做的碳捕捉、碳封存的一個技術,因為我們只要把碳先移除就不需要有碳捕捉,就不需要有碳封存這樣的技術,所以跟這方面的技術是相對應的,我們來看看可不可以利用這個技術來取代目前已有的碳捕捉、碳封存的作法。
25 吳委員沛憶:是。因為淨零碳排現在在全球不只是趨勢,事實上臺灣如果我們要加入跟其他國家要進行經濟等等相關的互動,未來這都是一個標準,所以我們國家必須要投入很大的資源在能源轉型當中,能源轉型當中重要就在於能源的創新……
26 廖院長俊智:是的。
27 吳委員沛憶:所以這個科技我想非常的重要,我們也非常期待它未來能夠達到規模化,甚至可以達到商轉的運用,所以這一點我希望你們這個研究計畫可以繼續的努力下去,好不好?謝謝。
28 廖院長俊智:是。好。謝謝。
29 主席:接下來我們請登記第5號葛如鈞葛委員。
公報詮釋資料
page_end 392
meet_id 委員會-11-1-22-4
speakers ["柯志恩","洪孟楷","羅廷瑋","吳沛憶","葛如鈞","林宜瑾","陳秀寳","郭昱晴","萬美玲","張雅琳","吳春城","陳培瑜","謝衣鳯","范雲","吳思瑤","葉元之","林倩綺"]
page_start 341
meetingDate ["2024-03-20"]
gazette_id 1131701
agenda_lcidc_ids ["1131701_00006"]
meet_name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content 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agenda_id 1131701_00005